圖:蔣兆和繪《杜甫畫像》
雖然已經過去十餘年了,但我仍記得第一次聽莫礪鋒講杜甫詩,那是我從網上下載的一套音頻文件,應該是課堂的現場錄音,有雜音,但能聽明白。當時,智能手機還不普及,我把文件拷貝在MP3裏,在去湖南的綠皮火車上,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聽了十幾個小時。
車從北京西站出發,一路往南,在長江之畔折而向西,窗外忽為群山峻嶺,忽為綠茵農田,忽而又是進出隧道的明暗交替,莫礪鋒用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講述着杜甫的詩歌、人生以及他的情懷和抱負。讓我對這位偉大的詩人更生敬意,由此養成了有空就讀一點杜詩的習慣。最近,看到《莫礪鋒講杜甫詩》出版了,趕緊買了一本,翻讀時,當年隔空聽課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不勝感慨。
概言之,這本書致力於告訴我們一種「打開詩聖杜甫的正確方式」。時下各種詩歌、名著、古代文化讀本或講演錄很多,還有層出不窮的「聽書」、「解讀」流動應用程式,需要指出的是,莫礪鋒這本書貌似與此相似,實則大不相同。本書其實是一本關於杜甫研究的學術專著而非通俗讀物。
薪盡火傳讀杜史
如莫礪鋒在書中所言:「與千帆師一樣,我也希望向同學們多傳授一些研究方法。在這部講演錄裏,大家會看到我對如何運用目錄學知識來收集材料,如何選擇善本,如何進行文本校勘、作品繫年和作家生平考證,如何運用避諱、地理沿革等知識,如何細讀文本,如何『以杜證杜』等一系列方法的講解。這些方法都是結合杜詩研究的具體例子來分析的,我覺得這樣比抽象地講解方法更容易領會。」「千帆師」就是莫礪鋒的老師、著名學者程千帆。
程千帆當年為學生開過「杜詩」課,而本書所要承續的,不但是程先生的學問,而且是一種學術精神和傳統,甚至是中國知識分子一千多年的「讀杜史」,及其蘊含的文化追求。
在我看來,莫礪鋒在書中所講的,至少包括了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一,杜甫是如何寫詩的;其二,杜詩是如何被讀的;其三,杜詩如何接着讀下去。
杜甫對於中國的意義無待多言。莫礪鋒在本書中引證了不少前賢論杜之語,如王安石題杜甫畫像詩說:「惟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游」;朱熹則將其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五君子」之一,並認為是「所謂光明正大,舒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近人聞一多則說,杜甫是我們「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今年暑期,我曾到成都杜甫草堂遊玩,看到復原的草堂建築,忽想起少年時就記誦過的《秋風為茅屋所破歌》。杜甫自己家的房子破敗不堪了,他想到的卻不是給自己置地換房,而是「大庇天下寒士」,這不正是人格的偉岸嗎?本書有一篇附錄《杜甫的文化意義》,把杜甫在儒學發展歷程中加以論述,提出「杜甫用他的整個生命,用他一生的實踐行為,豐富、充實了儒學的內涵。」確實,杜甫雖然沒有儒學的專門論述,但讀他的詩,確實看到一個倔強的儒者形象,也讀到儒學內在的倔強,而這種倔強植根於人性中神聖的一面。
一代代地把杜詩讀下去,這是一項比杜詩本身還要偉大的事業,這麼偉大的事業不是一個人或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由此也可體會《莫礪鋒講杜甫詩》所具有的薪盡火傳的重要意義,它給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杜甫這座文化寶庫、接續文化傳統的鑰匙。
「杜詩」目錄學
《莫礪鋒講杜甫詩》共十二講。事實上分作兩大板塊,從第一講「杜詩的流傳和註釋」到第四講「杜詩的清代注本」,是第一板塊,梳理了杜詩被研究和闡釋的歷史過程,或者說,杜詩的學術建構史。第二板塊從第五講「《飲中八仙歌》新解」開始,到第十二講「《戲為六絕句》:杜甫的詩歌理論」組成第二板塊,講的是杜甫的幾首重要的詩歌,並從中探討杜甫的政治、文化思想以及詩歌理論。由此,我們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此書的方法論意義。
如果不以研究杜甫為業而只是對杜甫的詩歌本身感興趣的讀者,其實也不妨跳過前四講,從第五講讀起,直接進入老杜的詩歌世界。不過,如果認真地讀一讀前四講,對於理解本書或者整體的杜詩研究,都是極為有用的。在這一板塊,莫礪鋒用目錄學的方法,對杜詩研究的學術史作了快刀斬亂麻的梳理。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學問最主要的形態是注疏而不是論文。正所謂「千家注杜」,對杜甫詩歌的註釋和解讀汗牛充棟。據莫礪鋒估算,到二○○六年,關於杜甫的研究着作,不算單篇論文,肯定超過了一千種。如此龐大的文獻,從何讀起,哪些該精讀,哪些可以略過,必須找到一個科學的方法。清代史家王鳴盛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社科領域的好老師的作用就在於幫學生建立一個科學閱讀的順序。莫礪鋒這本書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書中指出,關於杜詩的目錄學,可閱讀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兩部書,鄭慶篤著《杜集書目提要》和周采泉的《杜集書錄》。此外,還可以通過三篇文章了解杜詩版本的演變,即洪業的《杜詩引得》序、萬曼的《杜集敘錄》、陳尚君的《杜詩早期流傳考》。我個人以為,《杜詩早期流傳考》的閱讀興趣最大,因為杜甫全集是宋代編的,《杜工部集》二十卷構成了以後所有杜詩選本的源頭,《杜詩早期流傳考》關注的則是在此之前杜甫作品的流傳情況,打個比方,如果杜詩是一條長河,這篇文章揭示的是大河源頭之前的水系分布,對於我們了解江河之隱秘前史至關重要。
在這一板塊中,莫礪鋒重點介紹了宋代和清代對杜詩的註釋,特別是詳細闡發了他對「偽蘇注」的研究。所謂「偽蘇注」是假託蘇東坡之名為杜詩作的注,總數有三千多條,影響頗大。莫礪鋒在書中介紹了證其為偽的過程,並探究了「偽蘇注」產生的原因。一是因為宋人認為杜甫學識廣博,他的詩「無一字無來歷」,於是註釋時就千方百計找來歷,實在找不到就只好編造。再者是黃庭堅提出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詩歌理論的影響,註釋者認為杜甫一定會充分借鑒吸收了前人詩歌的精華,就總希望找到杜詩的「來源」,結果又是牽強附會甚至偽造。史家常說,偽史料有真問題。「偽蘇注」恰好反映了宋人眼中的「杜詩」的樣貌,而折射的正是如何理解杜詩這個真問題。
莫礪鋒認為,元明是杜詩學史的低谷。清代則是又一個高峰。在清代的杜詩研究方面,他着重介紹了《杜臆》、《錢注杜詩》、朱鶴齡的《杜工部集輯注》、仇兆鰲的《杜詩詳注》、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楊倫的《杜詩鏡銓》等六部書,分別剖析了各自的優缺點。比如浦起龍的書主要在於「解」而不是「注」,仇兆鰲的書最為詳盡,等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礪鋒在本書中對杜詩的總量作了測算。他認為,杜甫去世時他的作品已經編好集子的應有三千三百首左右,但流傳到今天,已經亡佚了一半以上。即便如此,這也是不小的量,有心讀杜者,必須循序漸進,而本書中所介紹的宋以來的各家注本,不啻為這條學問之路上的一個個台階,供我們拾級而上,一窺杜詩之奧妙。
「注杜」新篇章
如前所述,本書第二板塊是莫礪鋒對杜詩本體的研究。有些是介紹程千帆等前賢的見解,有些則是莫礪鋒本人的心得,多為「發覆」之論,這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比如,《飲中八仙歌》寫了八位善飲之人,長期以來,註解此詩者都認為寫出了「仙意」、「仙氣」,體現了一種不為紅塵所糾纏的氣概,有一種浪漫樂觀的精神狀態。但程千帆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在《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一文中指出,這首詩寫了八個原本該有所作為的優秀人物,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借酒澆愁,恰好表達了唐代社會從強盛轉向衰弱、唐王朝開始腐敗時,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杜甫對此作出了清醒的觀察,並追問其社會原因,從而成為了他本人以及唐代詩歌史的一個轉折點,從盛唐的浪漫走向中唐的寫實。這樣的解讀新意迭出,不但重新理解了《飲中八仙歌》這首詩,而且從中看到了歷史的走勢,杜詩不愧為「詩史」的意義也格外凸顯了出來。
書中還用兩講的篇幅詳細講解了《秋興八首》。作為杜甫晚年的名篇,這一組詩極受後人重視。莫礪鋒除了分析詩歌意涵之外,還對以往研究者爭論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一聯,有人認為文字太過雕琢,過於華麗反而意蘊不足。莫礪鋒則徵引各種文獻指出「當我們讀《秋興八首》的時候,不能光注意它字面上是多麼華麗,字面愈是華麗,裏面所蘊含着的悲涼之感就愈是深刻,字面上的華麗正是為了反襯那種深刻的悲哀。這才是《秋興八首》真正的價值。」再如談到用典的問題,莫礪鋒延伸到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出的「不用典故」的倡議,提出典故其實是歷史文化積澱而成的,內涵十分豐富,有其使用的合理性。這些論述雖然隱在全文論述之中,看似信手拈來,但反映出這本「講堂錄」背後深厚的學理基礎,也充分說明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
書中關於《戲為六絕句》的分析也給人以啟發。莫礪鋒提出,此前整個文壇對建安以後的文學從整體上給予了否定,這種態度一直延續到中唐,齊梁文學被韓愈等人一筆勾銷了。而杜甫看到了南朝文學的藝術成就。「在整個唐代文學思想史中,從陳子昂開始,到中晚唐為止,我們只找到杜甫一個人非常清醒地對齊梁文學、對先唐文學史採取歷史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這首詩因而也成為詩歌批評史、文學批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
當然,從閱讀的角度,本書在編排上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因為本書是課堂講錄,聽課者手中持有莫礪鋒印發的講義,講義上多為原始文獻中的引文,以及杜詩原文。整理為本書時,引文多數照錄為文字了,杜詩卻沒有原文呈現,只錄了莫礪鋒講到的句子。而讀者對於被重點分析的詩篇,未必能背誦全篇,以至於讀書時還需時不時查找杜詩原文來對照,平添了許多麻煩。期待本書重印時,能把文中提到的杜詩原文增補收入,那就善莫大焉了。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