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瓜 園/「刪我」與「封余」\蓬 山

時間:2024-05-17 04:03:16來源:大公报

  中國文化推崇的是「忘我」「無我」的高境界,所謂:「成名在乎無私,故在當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聖人所以濟化。」

  不少文人墨客,喜歡以此立意來取名號。老舍,字「舍予」,又曾用筆名「非我」;魯彥,原名王衡,有筆名「忘我」「返我」;還有報人成平,筆名「舍我」,即「成舍我」。當然,他們並非想成為聖人,而是表達一種達觀自在的嚮往。

  徐志摩的眾多筆名中,有一個獨樹一幟的非主流ID──「刪我」,就是放在百年後的當下,也是相當新潮個性。這個筆名到底用在了什麼地方?來了興趣,便仔細地翻查詩集。功夫不負有心人。原來是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於《晨報副刊》發表的《珊瑚》一詩,署名「刪我」。

  詩不長,只有八行:「你再不用想我說話,/我的心早沉在海水底下,/你再不用向我叫喚:/因為我──我再不能回答!/除非你──除非你也來在/這珊瑚骨環繞的又一世界,/等海風定時的一刻清靜,/你我來交互你我的幽嘆。」

  「刪我」的筆名,字面上似乎是「求拉黑」,這分明是戀人間生氣,難以斷捨離,以退為進,以卑微求垂憐。彼時,正是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前夕。陸為人任性,兩人的鬥嘴,本是家常便飯。真有詩作被刪時,徐志摩反而不在意。比如一九二七年的《俘虜頌》,就被《現代評論》編輯刪去末段以突出「革命性」。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若要拿「刪我」做上聯的話,最公整的對仗,恐怕非魯迅的筆名「封余」莫屬。「余」即是「我」,以現代網絡語境視之,二者意義可謂驚人雷同。只不過,魯迅之所以取「封余」之名,並非「求封殺」,而是當時他被污稱為「封建餘孽」,所以便故意以此作筆名,以示蔑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