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古文日常/討厭困難的一半\米哈

時間:2024-05-10 04:03:13來源:大公报

  西晉文學家左思,寫下了詩作《詠史》,在其八首之七,寫到了四位西漢賢人的坎坷遭遇:「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主父偃未成名時,連親生骨肉的家人也看不起他;朱買臣靠打柴為生,而他的妻子感到羞恥而離家出走;陳平家無產業,只好住在背靠城牆的破屋;司馬相如回到成都,只見家徒四壁。最後,左思寫道:「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這是左思對自古賢人的感嘆,但又指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是賢人總會遇上困難,還是困難成就了賢人呢?

  其實,無論賢人智人,還是每一個人,生活都會遇到困難,但每個人理解困難的方式,卻可能帶來不同的人生效果。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便指出,人生有很多很多不能避免的障礙,包括苦惱、紛爭、愧疚、罪惡、挫折,以至死亡,而他稱之為「極限狀況」。

  極限狀況帶來的情緒,固然是負面的,但負面的情緒不一定帶來負面的結果。雅士培認為,一個人如何去經歷極限狀況,將決定他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換言之,極限狀況令人認知自我,繼而進步。在極限狀況之時,人可能會束手無策,但也可以因此而意識到不足與局限,從而接觸更多的知識、連結更多有益於自我的朋友,並且進步。

  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們便不難明白雅士培的名言:「人把自身分裂成為精神和肉體、理智和感覺、靈魂和軀體、責任和意欲」,「對事物的看法隨着這種分裂而改變」,「人的生存不可能不分裂,然而人不能滿足於這一分裂。他克服這一分裂,超越這一分裂的方法,顯現了他對自身的認識。」

  面對困難,人可以分裂成「討厭困難的一半」與「認知自我不足的一半」,兩個一半都是正常的。討厭困難的一半可以繼續討厭困難,只要認知自我不足的一半,繼續保持理性,繼續督促自我,我們便完整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