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事如果沉湎於過去經歷的枝枝節節,並以此來說事,總會讓人覺得在賣弄氾濫的情感。不過,如果能給成長中的青年、少年以借鑒意義,我願意冒賣弄氾濫情感的風險,講一講我的老鄉、一個豫北農村「網咖少年」田正(化名)的事情。
田正比我大五歲,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已經上五年級,和我堂兄一個年級。因為成績好,逢學期中、末頒獎,總能在學校的表彰大會上聽到他的名字。事情轉變在中學,當我讀到初一(相當於香港中一)的時候,田正竟然還在讀初三。曾經學習頂尖優秀的田正,已經「泯然眾人」,在初三「蹲坑」了三個年級。
原因是我堂兄講給我的。二○○五年前後,大大小小的中原城鎮和鄉村雨後春筍般湧現很多網咖。田正的哥哥腦子活泛,在農村學生都好奇「互聯網」是什麼的時候,他迅速裝修家裏所有可利用的房間開了網咖,這門「生意」據說很火爆,天天有人光顧。田正在這樣的環境染上網癮,後來還逃課幫他哥招待「客人」,解決網速慢、網頁卡、電腦死機這樣的問題,人少時候自己再玩。由此,田正成績自然就落下,後來只上了縣城的職業中專。
二○二○年清明假期結束,我到市裏的火車站準備返京上班。在熱鬧的候車大廳,遇見外出打工的一位長輩,長輩指着角落座椅說還有兩個老鄉一起出去,幹防腐。我往角落裏瞅過去,認出其中一位就是田正,他還像上學時斯斯文文。雖然強調職業無貴賤,但當時,我很難想像一個靦腆青年戴着眼鏡和農民工一起幹防腐。「防腐」是什麼?就是給易腐蝕建築刷漆。我父親沒上過幾年學,為了養家他幹過防腐,我從小知道這是要在幾十米腳手架上爬高上低的活計。
火車站之別後,我時不時會想到田正的「遭遇」。它讓我自此更加警惕,遇到所有容易上癮的東西,最好淺嘗輒止、甚至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