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推理小說愛好者,我最近被推薦了一本《字母表謎案》。簡介中第一句話是:「當你隱隱覺得不對勁,致命的惡意正悄悄逼近。」然後就開始洋洋灑灑介紹本書作者大山誠一郎被譽為「短篇推理之神」,而《字母表謎案》是其「封神之作」、「短篇推理天花板」云云。看着一堆頗為浮誇的讚美,作為一個讀者,我「隱隱覺得不對勁」。果然,在看完全書之後,當初「隱隱覺得不對勁」的我,徹底感覺到了不對勁。上網查了一下,豆瓣評分七點六,微信讀書推薦值百分之四十四──中伏。
小說本身的情節在這裏我就不劇透了,各位讀者可以自行閱讀來評價。讓我感興趣的是豆瓣上被推得比較高的幾篇長篇評論,從各種想像不到的角度拍着「彩虹屁」,把這本小說吹得天上有地下無,而此後就有大量一般讀者負評,從邏輯漏洞上、情節設置上、人物塑造方面表達了自己的失望。
再回頭看看那些好評,真心實意或是虛情假意之間,都是「營銷」二字。高情商的表達:通過刻意放大作品的優點以及選擇性忽略作品的不足之處,來吸引讀者購買和閱讀;低情商:騙他們買了再說,就算買了再罵也已經掏錢了。想來自己如果不是一開始就有那麼高的期待,沒有「這個神」那個「天花板」的沾沾自喜,或許我看完也就是一笑了之,不會有如今這種「受騙上當」的感覺。看一本書需要投入的時間成本實在太多,在無法確定是好是壞之前,我們往往不能下定決心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去閱讀,這就是「書評」存在的必要了──推薦好的以共賞,吐槽差的以避坑。而當「書評」被營銷所左右時,就有了更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所謂「封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