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粵劇——民間三孝義故事》近日正在香港藝術節上演。該節目以短篇粵劇為形式,每齣戲四十分鐘左右,在內容上以孝道及忠義為題材,並由御玲瓏、劍麟、吳立熙、吳倩衡等新晉粵劇演員出演。一個「新」字貫之,可謂年輕或初接觸粵劇的觀眾的不二之選。筆者欣然前去,在現場看到竟有不少的外國觀眾,他們與大家一起拍手叫好,顯然也沉浸在這個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戲劇文化之中。
實際上粵劇曾經是非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戲種。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粵劇曾有過非常輝煌的時代。一方面粵地靠海,以往的粵劇團體有比較多的南下其他國家和地區演出的機會,比如東南亞就曾經是粵劇非常重要的市場;另一方面,十九世紀中後期廣東和香港兩地的人們開始赴海外打工,隨着移民的華人越來越多,他們將其所鍾愛的粵劇也帶到了世界各地,數以十萬計人口的華僑社區中也誕生過不少戲班。
香港導演魏時煜二○一八年執導的紀錄片《古巴花旦》,講述的便是兩個熱愛粵劇的古巴女子的故事,二人一生一旦,紀錄片展現了她們從學藝,到離開舞台各奔東西,再到耄耋之年遠渡重洋開啟粵劇尋根之旅的人生旅程,也從側面彰顯了粵劇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和在海外市場的深入人心。
如今,在香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下,粵劇如何重拾海外市場,是很艱難但又必須要去做的課題。我們看到新一代的粵劇人銳意創意,以新的形式吸引更多更廣泛的新觀眾,即便只是一個由一桌兩椅搭起來的簡單的、小小的舞台,也足夠我們報上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