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間藥店在門口懸掛對聯,下聯是「不讓架上藥生塵」。乍一看,藥店及時清掃灰塵,保持衞生潔淨,盡職盡責嘛。其實,這就跟「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沒有參透禪機一樣,「不讓架上藥生塵」也偏離了初心。
「妙手仁心」是醫者本分,所以傳下來的古訓是:「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作為醫者,最大的心願應是永無病人,藥都留在架子上。不能為了雪花銀子而盼着有人生病。
所以,「不讓架上藥生塵」就格外扎眼。這或許是藥店誤解了原文,但更多人相信,這是唯利是圖的不自覺流露。就像今年初,某家醫院召開年終大會,會場高掛條幅:「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裏全是錢。」又有病房掛着「日進斗金」,其銅臭熏天,令人不寒而慄。不管什麼大病小災,先讓你來做全套的驗血、X光、B超,走出醫院時的手裏拎着大包小包,就跟逛完超市差不多。
筆者某次嗓子不舒服,去了一間醫院,連串檢查之後,又開列了四五種藥,就差直接宣判喉癌了。筆者稍有疑問,醫生聲若洪鐘、目如銅鈴,滿臉不屑加不耐煩。幸而筆者還懂得「貨比三家」。隔天去了另一間三甲醫院。醫生用壓舌板看了一下說:「慢性咽炎。」一點藥都沒開,而是建議有空去南方濕潤的地方待幾天,也許就自癒了。後來果如其言。哪位「藥生塵」,哪位「父母心」,不言自明。
棺材舖期盼死人越多越好,報紙希望到處有「人咬狗」的新聞──這並非只是笑談。某市交通警察遍設自動拍攝違章的「天眼」,只為了多罰款;多地核酸檢測機構造假,目的就是想讓疫情一直持續,那就永遠財源滾滾。
「人期勿藥有喜,我自立心不欺。」舉頭三尺有神明,莫道因果無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