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晴的媽媽突然火了,在抖音平台上,這個話題和衍生話題的總播放量突破了十億次。沒有人知道這個全網知名寶媽的真實身份,只知道她有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叫李雨晴,或許我們可以循老例稱其為「李氏」。
無數寶媽像流水線上的打工妹那樣,以統一的風格和手法製作出視頻:精心挑選「戰袍」,打開化妝品和首飾「武庫」,塗脂抹粉,披掛上陣,在「上頭」的旋律中,誓師出征,與李氏「掰鬥」一場。
順便一提,「掰鬥」是battle的新譯法,比起「戰鬥」這個字典裏的譯法,「掰鬥」畫面感更強,看到這個詞,眼前浮現出掰手腕時齜牙咧嘴的場景,喜感十足。這個詞雖不是「李雨晴媽媽」風潮的產物,卻因這個新梗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與一切網絡熱門事件一樣,「李雨晴媽媽」引起了不少評論和猜測。有人學究式地論斷:這是身體消費的新類型。也有人祭起批判的大旗:這是以追求精緻的名義給生活套上了新枷鎖。還有人手握「推背圖」預測:這場狂歡馬上就會無縫銜接為一次女性服飾和化妝品的帶貨……
要我說,「李雨晴媽媽」不過是人們常說的「別人家孩子」的變體。每個孩子的成長路上,都會受到幾個「別人家孩子」的折磨,這些孩子無可實指卻又無處不在,嚴絲合縫地對準自家孩子的弱點。自家孩子作業寫得慢,那麼,別人家孩子完成作業迅疾如風;自家孩子周末出去野,別人家孩子必定乖乖在家溫書;自家孩子早上賴床,別人家孩子卻早已在晨風中背下了二百多個單詞……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場「掰鬥」,就少不了尋找「假想敵」。長期以來,「假想敵」隱在暗處,但在互聯網的世界裏,「李雨晴媽媽」這樣的假想敵卻活躍在明處。於是,心理焦慮變成了自我展示的契機,「掰鬥」也披上了娛樂的外衣。這也算是網絡解壓的新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