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十八彎/文理科鄙視鏈\關 爾

時間:2021-09-28 04:51:15來源:大公报

  近日,清華大學在規劃學科建設時首次提出文科發展「適當收縮、控制規模」。對此,有人認為清華辦學「不求大而全」,理智而清醒;有人則認為清華此舉釋放了高等教育圈的某種信號,為「文科無用論」增添赤裸裸的依據。文理科之爭,再次浮出水面。

  說起來,文理科之分還是一種「舶來品」。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人才緊缺,國家採納蘇聯的文理分科教育機制,謀求推動工業化建設發展。客觀來看,重視理工科教育為中國發展注入了重要力量。從一根鐵釘都造不了到嫦娥奔月、蛟龍入海,製造業、科技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代代理工科學生的智慧與奉獻。

  這也使得理工科的重要性倍受推崇,「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被無數國人奉為圭臬。很多家長在為子女升學選擇專業時,也會基於實用主義的邏輯,傾向薪水更高、前途更好的理工科。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文理科鄙視鏈」的刻板印象,引發爭議不斷。

  但實際上,現代學術體系中,文理邊界並非截然分明。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均借助數學、物理來建構研究方法,醫學、AI領域也面臨着倫理學、科技哲學的審視。

  而從社會發展來看,理工學科構建了物質基礎,人文學科塑造了價值理念。細化的行業分工構成了社會的參差多態,簡單分之以文理,並得出孰輕孰重的結論,背後是對人類發展一廂情願又似是而非的理解。

  從來沒有某個學科比別的更高貴或更卑微,人類文明能夠走到現在,靠的就是多個知識體系的緊密配合。有人如此評價「特斯拉上天」的啟示──科學技術讓一輛轎車飛上太空成為可能,而車上搭載的《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等科幻作品與循環播放的《Space Oddity》,則凝結着人類的浪漫與雄心。

  倘若地外文明能夠觀察到這輛車上的巧思,他們想必會相信,人類是通過合作、團結走到銀河之外,而非爭吵、鄙夷與二元對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