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外出,搭乘何種交通工具讓人頗費思量;進入交通工具之後坐在什麼位置,也着實考驗人的防疫智慧。
疫情之前,我從馬灣島的家中去中環工作,一般都是搭乘輪渡,點對點直達、二十分鐘航程,既省時又省心。可疫情之後,我果斷地放棄了這種交通方式,因為船艙密閉,早高峰時段常有島民脫罩早餐,實在令人氣憤又心驚,再加上輪渡公司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再縮減班次,以至於班班爆滿,人和人之間無法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決定很有先見,船長和碼頭工作人員陸續出現了確診者,不知船友們是不是去默默地檢測了核酸。
於是,我改搭巴士,到青衣再換港鐵。我寧願多走幾步路,也要去始發站坐車,這樣就可以選擇坐在車廂中部稍微靠後的位置。起初,我沒過多考慮,直到有一次我沾沾自喜地坐在靠近車門的座位上,才發現後面一路上車的人們,都會擁擠在車門邊的狹小空間──即便隔着N95口罩,我也能聞到化妝品味道。這足以說明人和人之間距離過小,從防疫角度來看,絕對不安全。
搭港鐵,再累也會選擇站着,除非車廂裏空蕩到可以左右兩邊座位都沒有人。即便這樣,我也會偶爾心生疑惑:誰知道上一個坐在這個座位上的人,是不是剛從高風險的地方(比如醫院和養老院或是某個疫情嚴重的大廈)回來?或許是我的膽子太小,或是太過謹慎,之前學校未停課時,每天早上都能在同一節車廂遇到同一對中學生情侶,忘情一吻簡直是他們每日的必修課,明亮了車廂風景的同時,我替他們擔心:要是這樣被感染了,是不是驗證了另一種忠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