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智商稅」\胡一峰

時間:2020-12-04 04:24:32來源:大公報

  昨天,夫人說起買枕頭的事。本想買個帶保健功能的,「某寶」打眼一看好幾百。穩妥起見,上「某乎」看了看,發現「保健」純為噱頭,其宣傳的功效,其實幾十塊的普通蕎麥皮枕也能達到。她得意地說,省了一筆「智商稅」。

  「智商稅」是個挺俏皮的詞,指因為智商不夠,花了不必要的錢。「冤枉錢」與此類似。「智商稅」既有被騙的意思,又含着弱小者的無可奈何。詞是新的,事卻早有。民國時期有所謂「補腦汁」,廣告鋪天蓋地,火了幾十年。二三十年前,「鱉精」大行其道,被奉為滋補聖品。

  這些收「智商稅」的產品,有兩個共同特徵。首先是打着科學的幌子,最好是「前沿」科技,網絡語言叫「不明覺厲」的,越無定論,越能編故事、打動人。在這些「科學」故事面前,常識被輾壓得一文不值。交「稅」者仰慕「科學」的光輝,放棄了腳下長期日常經驗的積累,正好掉入陷阱之中。其次,或許更重要的,是焦慮。看看這些收「稅」大戶,都切中了一個時期或一類人群心理焦慮。補腦汁和鱉精,迎合了提升智力與體力的群體渴望。枕頭則給苦睡眠久矣的現代都市人寫下了甜夢的包票。而健康,正是當下人們迫切的集體心願。

  情緒容易擴散和感染,且無需訴諸文字,這是人的生物性使然。社交媒體全面滲入生活後,情緒除了面對面,也可以屏對屏傳播了。真真假假的研發成果,和令人焦躁不安的心情一起,在網上蔓延,這大概為「智商稅」提供了條件吧。

  以教育焦慮為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突飛猛進,反觀自家的娃,還在盯着試卷咬筆頭,怎不叫人焦慮叢生,再打聽到原來那孩子是學了個什麼記憶法,交「智商稅」的願望就此萌生。如果商家再搞點飢餓營銷、欲擒故縱的伎倆,願望就更加強烈了。

  既然沒有人是全知全能,「智商稅」恐怕難以杜絕。而退「稅」的妙策,大概是保持對日常經驗和習慣的尊重吧。

逢周一、三、五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