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描述詩人離開家鄉幾十年,雖然樣貌已變,但口音始終不變。筆者十多歲從福建移居香港,雖然很快學識廣東話,但口音任憑怎樣努力都改不了,猶記得當年讀書時,經常因發音不正,而遭到同學嘲笑。
長大後才知道「口音歧視」無所不在。英國倫敦的人會嘲笑蘇格蘭人,覺得女王英語(也稱Received Pronunciation)代表中產階級甚至貴族和王室,才是公認的標準口音;很多中國人也認為,北京的普通話才正宗。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法國總理卡斯泰因他的西南口音遭到嘲笑,於是有政客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法國國民議會上提交議案,規定因為口音而歧視個人,在勞工法和刑法下將被視為犯罪行為。
原來巴黎人一直鄙視周邊地方的口音,對於任何在廣播、政界、學術界,甚至是電話銷售行業尋求晉升的人來說,帶有南方口音,都會有麻煩。不要以為只是一小撮人受歧視,法國六千七百萬人口中,有高達三千萬人自認說話帶有口音。為了避免遭人歧視或難以融入「上流」,網上很多課程教說標準的巴黎中產階級法語。
記得以前看過經典電影《窈窕淑女》,描述一名大學教授如何將一名來自社會低層的賣花女伊萊莎,訓練成一名氣質高雅、儀態萬千的上流社會大家閨秀。教授花最多時間的是教導伊萊莎正確的英語發音,訓練完成後,當伊萊莎到馬場與貴族會面時,整個過程都沒有露出任何馬腳,直至她鼓勵馬匹跑快些,真情流露說了一句「C'mon Dover, move your bloomin' arse!」才險些暴露出身。
行為舉止可變,但大多數人的口音卻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例如廣東人和福建人講普通話,有些音節難以發出,所以有句話叫:「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講官話。」筆者有時會自我安慰,語言要有自己的風格,就因為有口音,所以才別具風味。
逢周二、四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