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負暄集/美利樓\趙 陽

時間:2020-10-21 04:24:15來源:大公報

  雖然從「一級歷史建築」降為「不予評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美利樓的分量。在頂樓望海一面的走廊裏找個木椅落座,南中國海博大深邃撲面而來:遠眺,小山含黛、海天一色;近觀,鷗鷺翱翔、銀帆游弋;再近,卜公碼頭上打卡的少男少女,不經意間就成為他人眼中「橋上的風景」,自然又生動。美利樓,讓赤柱更美,亦更津津樂道,這就是它獨有的分量。

  赤柱是美利樓的「新家」。換句話說,是赤柱讓美利樓獲得了新生:本來,建成於一八四四年的中環美利樓,計劃安置於域多利軍營旁,用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卻遲遲沒有落地。強大的資本力量推動着時代的洪流,對於香港來說,似乎政府也有心無力,於是,尚未找到「新家」的背景下,一九八二年,現為中銀大廈的那塊地皮,被賦予了新的任務。「無家可歸」的美利樓被暫時「寄存」了。超過三千件建築物料被精心地編上了號碼,儲存於大潭水塘附近的政府倉庫。時至今日,很多人知道美利樓一磚一瓦的重建難能可貴,卻不知這個「覓地重建」經歷了多少波折。

  幸好,負責歷史建築保護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同樣負責屋邨建設。一九九○年代,香港南區唯一一個公共屋邨馬坑邨開始興建。為配合周遭環境,馬坑邨以和諧鄉村型設計,所以它是唯一一個擁有和諧鄉村式型的市區公共屋邨,其餘的鄉村式設計公屋都位於離島區。房屋署當時稱這樣的設計是和諧式的變奏,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美利樓於千禧年前終於在赤柱完成重建。

  西式的圓柱,中式的瓦頂,本地開採的花崗岩,建築設計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每每駐足美利樓,我都會感慨:想做成一件好事,是要久久為功的,經歷了波折之後,好事辦好的成色會更意味綿長。

逢周一、三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