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說「味」\胡一峰

時間:2020-10-19 04:24:23來源:大公報

  和一位做偶戲的朋友閒聊,說到現下有些偶戲製作也算精緻,卻少了偶趣。以前還聽一位美術批評家說時下的畫沒有「畫味」。我想,「偶趣」也是「偶味」。凡可欣賞之物,必有其味,用網絡流行語說,「有內味了」。藝術有時是講不清道理的,卻可以給人相似的感受。因了這種感受而使人欣喜快慰的,便是好藝術。當然,快慰也有高低之分,但藝術終要給人些快慰。

  「味」是很耐人琢磨的。花有花味,草有草味。在有情趣的人看來,風雨雲霧,甚至春夏秋冬,皆有其味。妙詩佳句,常是得味之作。而此時之「味」,已非口耳眼鼻感官所司,而是神與物接生出的感觸。

  當然,「味」也不必如此玄妙。凡俗生活自有其味。北方的豆皮在我老家稱作「千張」。千張本身只有豆香,並無他味。但老家人做法不少,千張包、千張結、千張絲、千張片,按說嚼到嘴裏都一樣,但滋味其實全然不同。還有一道霉千張,與徽州的毛豆腐、西南的豆豉相仿,不識其味者掩鼻不迭,嗜之者愛若珍饈。又如飲酒,惡酒如我者畏之如虎,善飲者則不然,斟二兩黃酒,七八粒鹽豆,細咂慢嚼,幾將人生況味嘗盡。

  我好吃卻不會做菜,極敬佩那些肯在吃食上花心思、做慢功夫的人。儒家說,孝悌之人不會犯上,不犯上的就不會作亂。故幾千年以孝悌教人。以我看來,食不厭精,嗜有其味者,更對生活充滿了善意與念想,待人處世也必平和從容。如此說來,吃貨對社會之貢獻實在不小。

  世上的批評家,大多知味者。據說,大批評家金聖嘆臨被砍頭前,招其子而秘囑曰:花生與豆乾同嚼,有火腿之味。花生與豆乾皆平常物,唾手可得,我曾親試此法,並沒有嘗到火腿的口感。或許是配比不對,也或許金聖嘆那時的豆乾別有製法,與今大異。但自得知此則軼事,再讀金批諸書,似有新的體察。

逢周一、三、五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