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拿貓魚\胡一峰

時間:2020-09-28 04:24:00來源:大公報

  前幾天在《文史天地》雜誌的一篇文章中讀到民國時期養貓趣事。比如,當時有一種謀生之道為「拿貓魚」,從業者大多為貧苦之人,一大早入河湖捕撈小魚,趁着鮮活,送往養貓的大戶人家,充作貓食,換幾個小錢餬口。這些人兜售小魚時的吆喝便是「拿貓魚嘍」。以前在書上讀到過專給大戶人家送時令蔬果、古董文玩的商販,送貓魚卻是第一次讀到。

  貓大概是網上出鏡率最高的了。貓比狗更通人情世故。與狗的愛憎分明相比,貓有些曖昧,撩人技巧卻更嫻熟,這種若即若離的風格更適合現代都市人的口味。在許多地方,博物館的貓、公園的貓、校園裏的貓,成了某種標誌,也是文創的寵兒。我有枚冰箱貼,幾年前在南方一所大學的書店買的,上印被稱作「店主」的貓,側臉,兩眼瞇縫,睥睨眾生,英氣逼人。

  如今在網上,關於貓的知識、話題,隨手可搜。鏟屎官們還創造出「擼貓」、「吸貓」等術語,儼然已成一套貓語體系。不過,事有例外。我寫此文時,專門到幾大搜索網站,鍵入「拿貓魚」三字,幾乎無所獲。看來,這又是遺漏在網絡外的知識。

  生活中來自異域的東西,常讓人眼前一亮。其實,「異域」無非空間或時間差別。時空雖無法穿越,但以欣賞言,卻可置換,因而前代正如異國。喜好新奇之物,乃人之常情。不少藝術大家,談從藝經驗皆推崇「生」,唱戲須有三分生,書畫講究由熟返生,都是製造陌生感之意。

  不過,網絡改造過的世界裏,時間、空間卻被壓平了。無論何物,但凡上網,很快就「混個臉熟」,新鮮勁兒一下子就過去了。知識也是如此。年來網上談民國,總是那幾個名媛狂士,所謂「軼事」也早成老生常談。讀到「拿貓魚」這樣的故事就更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細節如用到文學影視作品中,想來也會令其增色不少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