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中英劇團四十載\輕 羽

時間:2019-04-15 03:18:16來源:大公報

  回歸前的香港曾被稱為文化沙漠,也許不無道理。當時的殖民地政府沒有特定的文化政策,即使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以興建表演場地來推動演藝節目,但目的只是為市民提供消閒娛樂,欠缺深層意義和長遠發展目標。

  不過,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民間智慧,從來都是藝術發展的真正推動力。以香港戲劇界為例,一九七七年由市政局成立香港話劇團,作為全港第一個職業劇團之後,戲劇發展便一日千里。一九七九年成立的中英劇團,算是首個由民間力量奠基的本地全職化劇團。話雖如此,「中英」初期由幾位西方人士成立,並由英國文化協會贊助,演出以英語為主。然而,成立初期的藝術總監雖是外國人,但與香港並無文化隔閡。劇團於一九八五年演出的創作劇《我係香港人》,將片段式文本和風格化的劇場表演方式融會貫通,述說香港人於過渡期的忐忑心態,為當時香港劇壇帶來一陣強烈衝擊。《我》的劇本於九十年代初,更由方梓勳教授及剛於今年三月去世的中國戲劇史研究專家田本相教授合編的《香港話劇選》,收錄為其中一個具代表性的劇本,可見「中英」也是發展香港原創劇的先行者。

  四十年過去了,時日如飛。「中英」就如香港整體社會般,經歷風浪而有起有落。在藝術生命裏,這是尋常易見的情況。單是在以往二十年,香港劇壇的生態早已大幅躍進,不論是受公帑資助的小型劇團,抑或個別自主的商業劇團,現在已如雨後春筍,百花盛放。戲劇人才方面,除了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亦有不少從海外學藝回港的藝術家,運用當代風格創作和表演,在香港舞台百家爭鳴。儘管如此,「中英」作為具有穩固基礎的職業劇團,多年來最大的功績是培育了不少戲劇人才,為全港劇壇提供優質新血。「中英」上星期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覽了劇團四十周年的珍貴紀錄藏品,不單是回顧歷史,同時也在向前邁進。

  cloud.tkp@yahoo.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