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微信的首批用戶,當年隨便取了花名「蒼井松」,個性簽名寫的是:我用身子和你說話。沒想到沒幾年的工夫,微信成為大眾軟件,不少師長都有了微信,我說我還是改回真實姓名吧,大家一致反對說:留着,這名字記錄着你的欲望,當然你也是用你的上半身的頭腦與心靈在和我們說話。
後來微信有了備註名字功能,遇到幾位大姐互加微信,為區分她們,只好用她們所拎包的顏色來備註,當時能分清,第二天就混淆了。認識一女孩,她聊學飛機上跳傘的經歷,印象深,備註成「孫小姐跳傘」,也就記住她了。但識別微信數千好友,還得通過朋友圈。性格與職業使然,我是朋友圈的發表狂人與點讚先鋒,觀影觀劇的感受順手發完朋友圈,第二天整理一下,便成了這裏的專欄文章了。朋友圈還是調研采風地,影視戲劇的口碑、社會事件的輿情,若不點讚難以看到全部留言。
上月發了與一位著名電影導演的合影,得到兩百多位朋友點讚。但有位朋友這樣給我留言:「能不能有點新意?能不能有點自己的見解?像你之前捧的某、某、某之流哪個入流,甚至可以說哪個不該死,別亂發朋友圈了。」此友一面之緣,是南方某民營公司老闆,身家過億,用如此直白語言「吐槽」自己對影視名流的看法,已非單純的偏見。要感謝他向我表達出來了,朋友圈裏還有多少人暗藏着這種對立甚至敵視?我萌發了明年退出並關閉朋友圈的心思。
冬至那天,國家大劇院製作人韋蘭芬老師約見我,我倆一見面就互加微信,她說早就知道我,她微信朋友每回都會把我在大劇院看演出的觀感從朋友圈裏截圖轉給她,以文相知、萌發相識。初見開場白,一陣暖流。
不能因為敵對與仇視而逃避現實,美善與友愛總會讓我們欲走還留,即將過去的二○一八年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