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東西善「磨」,算是「打磨」,也可說是「磨洋工」──文思不暢時,我索性以消磨時間的心態,反覆推敲,有時僅為給一句話換一種表述方式,就不惜嘗試各種手法,慢慢的,還真會磨出一個好句子,如同一道微弱燭光,使一間漆黑的屋子有了光明,讓「雞肋」文章有了味道。
比如,有次寫中學時的暗戀,寫到那位女同學轉學了,我倏然失落,繼而迷惘,終至絕望,因為我年紀尚小,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更不好意思打聽她轉去了哪所學校,對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來說,這無異於永別。如何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若用「失落、迷惘、絕望」去直抒胸臆,也未嘗不可,但覺得沒勁也沒味。梗阻於此,幾度想放棄,但到底不捨,於是就在此處磨來磨去,終於磨出了一句話──「那年我十三歲,覺得另一所學校就是另一個星球。」「另一個星球」,讓我找到了表達的出口,也使這篇文章有了亮色。
我多數文章的閃光點,大多是這樣笨拙地「磨」出來的。總有讀者說,我的文章題材並不新穎,文筆也平實,但總會有一兩個詞句或細節,讓人眼前一亮,彷彿一塊尋常的石頭,因為上面有一抹綠色,便有了玉的模樣。
實際上,我可不就是一個平凡的石匠麼,得到一塊石頭,因為它略有形狀,便捨不得扔,想順勢將其打磨成一個象形物件。雖然我知道,無論怎麼打磨,它仍是一塊石頭,成不了玉。但是,我不去打磨它,還能做些什麼呢?──日子總得慢慢熬,手頭總要有點事做。何況,只要在磨,總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驚喜,比如磨出了一抹玉的顏色,或是一片特殊的紋理、一幅維妙維肖的圖案,讓我所做之事有了樂趣和意義。
我也以這樣的心態和方法去打磨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一塊普通的石頭,品相一般,質地粗糲,過這樣的日子,辛苦也乏味,但只要以「磨洋工」的心態,以笨拙方法去磨,總會磨出「玉」的驚喜,哪怕只是一抹玉的顏色。年輕時,我的心氣很高,希望通過努力出人頭地,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人到中年,卻放棄了許多,只希望健康、安靜,希望生活多給我一些「磨洋工」的時間,讓我去打磨生活這塊石頭,滿足於意外出現的一抹綠色,並讓這玉的模樣,逐漸產生玉的質感。沒有大富大貴,卻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