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澳門:宗教和諧與文明共生\吳志良

時間:2025-11-18 05:02:15來源:大公报

  圖:「融光不語、和諧澳門」六宗教當代藝術展正在澳門普濟禪院(觀音堂)展出。

  在當今世界,宗教衝突、信仰爭議、文化隔閡仍不時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而在中國澳門,六大宗教──佛教、天主教、道教、基督教、巴哈伊教、伊斯蘭教──自二○二一年起攜手合作,共同舉辦音樂會、藝術展、青年交流等系列活動,猶如一九九五年澳門國際機場開幕典禮上四大宗教同時為其祈福,成為全球宗教界一道獨特而動人的風景。

  這一現象是澳門歷史文化長期演變的自然結果,不僅彰顯了澳門社會的內在和諧和城市特性,更以其包容與共生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多元文明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相融共生、彼此照亮。

  十一月,在具有近四百年歷史的普濟禪院(觀音堂)內,「融光不語、和諧澳門」六宗教當代藝術展隆重開幕,六大宗教領袖齊聚一堂。開幕儀式上,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法師在發言中援引《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指出藝術正是跨越教義界限、實現心靈溝通的媒介。而李斌生主教則引用天主教通諭《天主是愛》,強調「愛德超越教會的界限」,表達出宗教合作中共同守護人性價值的信念。兩位宗教領袖的發言,雖出自不同信仰體系,卻在精神追求與社會責任上高度一致,這正是澳門宗教和諧生動的寫照。

  澳門這片僅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歷史上便是中西文化交匯的要衝,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在彈丸之地和睦相處、共生共榮數百年,也因此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從媽閣廟到聖保祿學院遺址,從觀音堂到玫瑰堂,不同宗教建築並肩而立,不僅是地理上的共存,更是精神上的互鑒。正如釋戒晟法師所言:「在觀音殿前,六種源自不同文明的精神傳承交相輝映。」這種「融光不語」的境界,不是消除差異,而是在差異中現出共通的光明。

  藝術,成為這種「融光」的最佳載體。本次展覽中,七十餘組作品涵蓋書法、雕塑、葡式瓷磚、數碼藝術等多種媒介,既有當地藝術家對非遺文化的當代轉譯,也有國際創作者對澳門宗教故事的再詮釋。在古佛青燈旁展示流媒體影像,在晨鐘暮鼓間舉辦數碼插畫工作坊──這種時空交疊的展陳方式,本身即是一種宗教與當代生活的對話。藝術不言語,卻直指人心;信仰不爭辯,卻在審美中共鳴。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系列跨宗教活動並非偶然之舉,而是有意識、有組織、有傳承的社會實踐。從二○二一年的青年交流年,到宗教音樂會,再到宗教文物展與當代藝術展,澳門六宗教逐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合作機制。青年成為策展與執行的主力,宗教領袖則扮演引導與支持的角色,形成代際接力、持續深化的良性循環。李主教在發言中特別提到「各宗教青年們主導策展」,釋戒晟法師也強調「讓來賓親身體驗創造的喜悅」,可見這一過程不僅是展示,更是教育、傳承與共構。

  這種持續五年的合作,背後是澳門特有的社會土壤與治理智慧。特區政府、中聯辦等機構的支持,為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資源和政策保障;而各宗教團體之間的互信與共識,則是活動得以持續的內在動力。澳門雖小,卻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融會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巴哈伊信仰等,形成一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這裏不僅是中外文化的交匯點,更是人類文明和諧共存的「實驗室」和「轉換器」。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澳門的宗教和諧實踐,對當今世界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在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身份政治不斷激化的今天,澳門以其微小而堅韌的存在證明:不同信仰之間不僅可以和平共處,更可以合作共創;文明互鑒不是理想主義的空談,而是可以落地的社會工程。正如釋戒晟法師所言:「在色彩與線條的對話中,在形態與空間的共鳴裏,我們已然心意相通。」這種超越語言的理解,正是人類共同未來的希望所在。

  澳門的每一場宗教活動,都是無字的經典,向世界傳遞超越語言的和解智慧:首先,差異不是分裂的根源,而是創新的源泉。六宗教通過藝術與音樂,將教義差異轉化為美學互補;其次,青年是跨越邊界的天然使者。他們以創意消解偏見,用行動構建共識;其三,制度與心靈共建才能實現持久和諧。政府的支持與宗教團體的自覺同樣不可或缺,民間社會更樂見其成。

  五年的聯合活動,讓澳門從「文化交匯點」昇華為「文明實驗室和轉化器」。這裏沒有教義的激烈爭辯,只有藝術與心靈的低聲對話;沒有身份的排斥對立,只有青年與未來的共同創作。當世界仍在尋找共存的路徑時,澳門以「融光不語」的姿態證明,和諧不在遠方,就在每一次攜手合作的實踐中。

  澳門,這座被稱作「蓮花寶地」的城市,以其宗教融合、文化共生的實踐,不僅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巨大開放性和包容性,成為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寶貴資產,也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文明圖景──在這裏,翠竹黃花,皆是法身;在這裏,愛德無界,光融不語。願這場跨越信仰的盛宴持續綻放,感染和帶動更多的人;願這朵蓮花之地的微光,照亮更多尋求共生的心靈,終成照亮人類文明的星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