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R體驗《根特祭壇畫》。\作者供圖
當現下最流行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觀展科技,在收藏《根特祭壇畫》(Ghent Altarpiece)的聖巴夫大教堂(Saint Bavo's Cathedral Ghent)中使用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在我的首次根特之旅中,切身感受了一把科技與經典的結合。
對於專程安排的根特之行,早已期待值拉滿。畢竟無論是西方美術史,還是早期尼德蘭繪畫,休伯特.凡.艾克和揚.凡.艾克(Hubert&Jan van Eyck)兄弟二人所共同繪製的《根特祭壇畫》都是首屈一指的傳世經典。想深度了解尼德蘭繪畫,根特聖巴夫大教堂是必到之處,任何美術史著作解析得再詳盡透徹,也無法比擬站在畫前咫尺之距的震撼。
由於早已預約了「鎮堂之寶」的參觀時段,所以幾乎沒排隊就換票進場了。然而,工作人員卻把我們引入了大教堂的地宮。根據網上的所有圖片,巨大的《根特祭壇畫》不是安置在一個獨立且有彩色玻璃花窗的禮拜堂內嗎?給我帶地下室來是咋回事兒?而隨着接待的員工幫我們逐一戴上頭戴顯示器,心中疑團頓起:想我預約的是一小時深度導賞,難道祭壇畫原作又被拿去修復了?我萬里迢迢前來莫不是就讓我在現場戴設備看個虛擬現實吧……
除了一些早期宗教濕壁畫,根特聖巴夫大教堂的地宮內並無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卻為AR增強現實技術提供了絕佳的「空鏡」。AR和VR技術的最大區別,在於VR是構建虛擬環境讓用戶實現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而AR則是將虛擬物體疊加到現實世界當中,讓我們在保持環境感知的同時通過AR設備獲取額外的感官體驗。戴上設備,共有九種導覽語言可供選擇,還配有你的專屬「數字助理」──一個懸空的金色銅壺,每到有數字內容的場景時它會發光提示你駐足觀看。一個小時的內容,我們在地宮中的不同空間內通過數字還原影像看到了根特大教堂的設計與建立、凡.艾克兄弟繪製《根特祭壇畫》的始末、還原二人的創作工坊等等。所有的操控均由肉眼來完成,頭戴設備會掃描我們的眼球根據其移動來尋找確定觀賞內容,甚至可以選擇放大畫面每個局部的細節。地宮內一小時的AR體驗,就相當於在「我身臨其境移動着看數字電影」,感覺時光飛逝。這種虛擬導賞方式既保留了觀者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同時又為我們通過現場互動的方式提供了觀看真跡以外的豐富內容,着實令人耳目一新。
當AR體驗結束,內心忐忑了一個小時的我也解脫了:AR導展是前往《根特祭壇畫》的必經之路,看完才能順另一個出口的樓梯登上「膜拜」真跡之路。至此,我才理解了將高科技融入大教堂中的多層含義。首先,歷時四年打造、世界首個可供一百五十人在觀賞空間內同時使用的AR增強現實系統,在其內容之外的最重要功能是對到訪者分時段進行分流。同樣的道理和當下參觀敦煌莫高窟的流程如出一轍。十年前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建立,實現了「前端數字化展示,後端實體參觀」的遊客分流模式。想莫高窟七百三十五個洞窟都擠得人山人海,獨一無二的《根特祭壇畫》若不採取分流措施,想必任何遠道而來的遊客都無法安靜地欣賞這組傳世之作,而會經歷羅浮宮《蒙娜麗莎》前人頭攢動的水洩不通。
其次,包括我在內的全球絕大部分遊客到訪比利時小城根特,幾乎都是因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壇畫》慕名而來。但若非資深藝術愛好者,普通遊客並不清楚這組多聯祭壇畫緣何在西畫史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AR增強現實科技的應用,能夠讓不同背景的觀者都能在看畫前接受到詳細的作品創作背景和畫面信息,有助於在直面真跡時專注於欣賞畫作細節。而高科技互動體驗的注入也客觀實現了一些原作不能傳遞出的「畫面」。就比如,我們如何傾聽距今六個世紀前的凡.艾克兄弟站在根特聖巴夫大教堂內的工坊中面對面交流心得呢?這一如同「關公戰秦瓊」般的時空跨度,AR就幫我們實現了。所謂科技改變生活,也在刷新着我們的觀看方式,這種向好的改變和豐富的多感官體驗感才是科技為藝術服務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