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經緯/哲理禪味俱足的東山寺名聯(下)\招祥麒

時間:2024-12-09 05:02:03來源:大公报

  東山寺門外的上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得甚果」,探討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果有因,因有果」簡潔而深刻地揭示宇宙間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佛教中,因果律被視為宇宙間最根本的法則之一,它認為一切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定的原因和條件所決定,並產生相應的結果。「有果有因」,進一步強調因果之間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個結果都是前一個或多個原因的直接或間接產物;同時,這個結果又可能成為後續事件的原因,如此循環往復,構成宇宙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網。「種甚因,得甚果」,則揭示因果關係的具體性和差異性。它告訴我們,不同的原因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同樣地,想要得到某種特定的結果,就必須種下與之相應的因。這既是對個人行為的警示,即要慎重選擇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是對人生規劃的啟示,即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為之付出努力。

  下聯「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承上而轉說佛教的心性論。「心即佛,佛即心」,直接指出心性與佛性的內在聯繫和同一性。在佛教看來,佛性是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智慧圓滿的本性;而心性則是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這兩者本質上是同一的,只是由於眾生被妄想執著所遮蔽,才無法顯現其本具的佛性。因此,通過修行去除妄想執著,就能使心性回歸其本原──佛性。「即心即佛」,進一步強調心性修行在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地位。它告訴我們,修行不是外在的尋求或崇拜,而是內在的淨化和覺悟。當我們能夠洞察自己內心的真相、認識到自己與佛性的同一性時,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超越和心靈解脫。「欲求佛,先求心」,則具體指出修行佛法的正確途徑。它告訴我們,在追求成佛的道路上,首先要從內心的淨化和覺悟入手。這包括去除貪嗔痴等煩惱、培養慈悲喜捨等善根、修習禪定智慧等法門。只有當我們能夠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純淨、光明、智慧時,才能逐漸接近並最終成就佛果。

  本聯以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哲理,將因果律與心性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展示因果律的普遍性和心性論的深刻性,還體現佛教修行中內外兼修、心行合一的精神。它啟示人們要正視自己的言行舉止,積極種善因、結善果;同時也要注重內心的修行,通過去除妄想執著,實現心靈的淨化和覺悟。這樣的生活態度不僅有助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也有助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楹聯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學形式,要求語言精煉、言簡意賅。本聯於此尤為出色。它以極少的字數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容,每一個字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搭配,形成既富有哲理又易於傳誦的佳作。而在平仄、節奏等方面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美。在上下聯的詞性、結構等方面做到嚴格的對應,如「果有因」與「心即佛」、「因有果」與「佛即心」等,不僅在字數上相等,在詞性和結構上也相互呼應,形成鮮明的對比和統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