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滇西的煙雲(上)\斯 雄

時間:2024-11-27 05:01:51來源:大公报

  圖:滇西惠通橋。\作者攝

  「他們在尋覓什麼?」

  這是著有「滇西抗戰三部曲」的余戈,在其所著的《1944:松山戰役筆記》序章中所用的標題,說的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不斷有日本人想方設法以各種名義要去滇西。

  如果他們是因為被滇西的山水人文所吸引,倒也不意外。意外的是,後來發現,心照不宣的潛在原因,是滇西抗戰。

  很慚愧的是,關於滇西抗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並不是很了解。

  有一天逛昆明老街,走進東方書店,看到雲南出版集團出版的一套「舊版書系」,其中有一本《夢碎騰越》吸引了我。作者吉野孝公是日本人,本是一名園藝師,二戰期間作為衞生兵來到滇西,從騰沖戰場僥倖活下來回到日本。看「書前」一章,方知日文版原書名叫《騰越玉碎記》,「騰越」為騰沖舊稱。

  「玉碎」一詞,源自唐代李百藥《北齊書.元景安傳》中的「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原義是寧願做高貴的玉器而破碎,也不願做低賤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寧為正義事業而犧牲,也不苟且偷生。作為侵略者,何談「正義事業」?自詡為「玉碎」,不過自欺欺人而已。中文譯者把書名中的「玉碎」改為「夢碎」,確實煞費苦心。

  據余戈在其書中介紹,日本人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只有三次是他們所說的「玉碎戰」,也就是日軍被全部消滅即所謂「全員玉碎」的戰役,分別發生在滇西的松山、騰沖和緬北的密支那。

  日軍所稱「玉碎戰」居然兩次都與滇西抗戰有關,倒也勾起了我研讀史料的興趣,勾勒出滇西抗戰的大致脈絡:

  一九四二年春,日軍進犯緬甸。中國政府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派遣十萬遠征軍,急馳援緬。後戰局逆轉,遠征軍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輾轉回國。五月三日,日軍進犯國門畹町,迅速佔領芒市、龍陵,五日到達惠通橋西岸,隨後佔領騰沖,致怒江西岸三萬平方公里國土淪陷。五月五日,遠征軍炸掉惠通橋,利用怒江天險擋住日軍,雙方形成隔江對峙。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起,右翼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於九月十四日光復邊城騰沖。五月二十二日起,左翼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發起松山戰役,並於九月七日攻克松山主峰,十一月三日收復龍陵,繼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將日軍逐出國門。

  第一次去保山市下屬的龍陵縣,穿行在高黎貢山山谷,我最先想去看的,就是著名的惠通橋。如果說整個滇西抗戰是圍繞惠通橋展開,似乎也不為過。

  當地人有個說法,如果按過去八年抗戰的提法,中國抗戰可以說是始於盧溝橋,止於惠通橋。這個說法肯定不夠嚴謹,甚至過於誇張,但也不無道理。

  滇西反攻開始後,當年八月啟動修復惠通橋並很快恢復通車。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隨着惠通橋下游四百米處紅旗橋通車典禮的一聲炮響,惠通橋停用,拆去橋面木板,但仍保留橋塔和主索結構。

  現在看到的惠通橋,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面仍鋪着木板,橋西頭有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一日龍陵全縣民眾同立石碑,並書有《重修碑記》,「此集中外之人工,橫鎖大永龍必由之道耶,天塹之險,人力通之,上而高車駟馬,下而肩挑背負,熙熙攘攘,如駕長虹,蛟騰龍舞,皆為之賀。橋成之日,官民合會,鼓舞謳歌,聲聞天下」。

  惠通橋處怒江谷底,坐車盤旋爬上松山戰役遺址,有三十公里路程,海拔落差一千二百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