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老彼得.勃魯蓋爾作品《十二箴言》。\作者供圖
提及比利時布魯塞爾最著名的景點,非銅雕「撒尿小童」莫屬。無獨有偶,四百多年前曾在布魯塞爾居住並長眠於此的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也曾在其畫中不只一次出現過小解的村民。這種隨地大小便的不雅之舉,在「勃老」的畫中不僅是以這種詼諧的方式記錄當地風俗,甚至還包含着尼德蘭地區的民間諺語。
在梅耶爾.范登伯格博物館中,收藏着一套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十二箴言》。這套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畫家原本是將十二個尼德蘭民間諺語分別繪於木製徽章般的圓盤上,卻在完成後不久被組合/黏合成一件作品,並在每幅下方用拉丁文標註箴言原文。其中,右下角的最後一張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身穿米色長袍背對觀者的農民正對着一輪彎彎的月牙小便。眼見此景,我不禁在館內噗哧一聲笑了出來。這不就是老勃魯蓋爾版的「撒尿小童」嗎?只不過,這一人類永不可能實現卻充滿想像力的「尿月」之舉,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館內貼心地將畫中的拉丁文註釋分別譯成了荷蘭語和英語。這個低頭尿月的男子,原文是說「無論我做什麼嘗試,我都未能成功,我總是對着月亮撒尿」。而這句民間箴言的含義是總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浪費時間,做無用功。把徒勞無功以如此幽默的語句表達出來,再配上「勃老」維妙維肖、憨態可掬的「尿月圖」,實在是令人忍俊不禁,且拍案叫絕。
事實上,老彼得.勃魯蓋爾賴以成名的風俗畫作品中包含着太多當地的風土人情。他曾在收藏在柏林畫廊中的《尼德蘭箴言》繪入了約一百條十六世紀尼德蘭地區的民間諺語,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相比之下,《十二箴言》是更為獨立的詮釋,通過每個人物的動態對民俗諺語給予風趣幽默的演繹。比如第一排最右側,一位男士懷抱兩把椅子,彷彿喝得酩酊大醉懸坐在當中。註釋寫的是「說到喝酒,沒人能勝過我;現在我失去了一切,我發現自己坐在灰燼中的兩把椅子中間。」寓意便是身處左右為難的尷尬境遇當中。在這幅左側的圖中有位農婦,一手舉着火把,一手提着水籃,「我一手拿火,一手拿水;在一群愛搬弄是非的人面前,我緘口不言。」這是在含沙射影我們俗稱的兩面派。在第二排的最右側,一個頭戴帽子身穿長袍的人正試圖用扇子遮擋太陽映射在水面上的倒影,「同胞們的成功使我心痛,我不想讓太陽照進水中」,此舉在暗諷那些嫉妒他人成功的心胸狹窄者。被譽為「農夫勃魯蓋爾」的「勃老」巧妙地用他獨有的詼諧繪畫語言,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尼德蘭民間諺語生動地表現出來,近五個世紀後再看,仍活靈活現,且發人深省。
站在畫前細細品讀,頓覺很多尼德蘭諺語所採用的比喻及蘊含的深意其實和我國的一些成語不謀而合。比如第二排的第一幅,一個人試圖用死去的小牛來填補坑洞。「看起來悲傷和可憐是沒有用的;當小牛淹死的時候,我就把洞填上。」此諺語意指在壞事發生後才採取行動,像極了成語「亡羊補牢」,只不過把羊替換成了牛。在這幅的右側,畫中男子手捧一把玫瑰正撒向地上的兩頭豬,「徒勞無功者,丟玫瑰給豬」,幾乎是成語「對牛彈琴」的變體。第三排的首幅,一個男子以前腿弓後腿繃的姿勢正在撞牆,「我是一個敏感而叛逆的人,所以我會用頭撞牆」,這一試圖完成不可能目標的比喻和「四面碰壁」也是異曲同工。當然最天馬行空的還是最後的那幅諷刺自己做無用功的「尿月圖」,而對應去嘗試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的成語是「海底撈月」,竟也和月亮有關。和我國距離近萬公里且少有交集的尼德蘭地區,其諺語竟和我國成語有如此多不約而同的共性,確是畫外之喜。
世人普遍覺得繪畫應品格高雅,可「勃老」的風俗畫卻如此接地氣。拉屎撒尿這些俗不可耐之事,在他筆下變得樸實又可愛,還暗含民俗箴言。一幅「尿月圖」,藝術表現生活,大俗大雅之間,盡現大師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