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君子玉言/故鄉的背影\小 杳

時間:2023-04-12 04:25:20來源:大公报

  上圖:古城夜色。下圖:故鄉的柳橋。\作者供圖

  時隔一年再回故鄉。還在感冒中,昏沉沉地發着燒。母親自我們上車就一直微信關注,幾時上車、幾時到站了然在心。小寶與外婆幾年未見,更是格外高興。

  去年來時,門前在造橋。如今橋已建好,修新如舊,石頭做成斑駁滄桑樣,與那邊真正的古橋「謝公橋」不太違和。古橋得名自東晉謝安後裔,是國家級文物。新橋命名「王公」,因為附近新建了「××故居」。為此拆掉了一片老房子,而所謂「故居」,不過是幾間展廳+一個廣場。這座古城名人太多了,故居數不勝數。修繕了幾個,卻都搞成了廣場。僅餘的「故」味,只有一條老門石。遊子對於故鄉,永遠像單相思的戀人。故鄉頭也不回地呼嘯而變,遊子在原地苦苦追尋。

  我是很想住老屋的,怕感冒傳染母親,也怕母親做這做那太辛苦,便住到離家不遠的酒店。穿過巷子走路回老屋,曲折狹窄的老弄堂仍在,老樹老簷都在,但寥無一人──台門裏爺孫牽手的影子不見了,曬被子的老太太不見了,暴曬的一匾匾筍乾不見了,長滿銅錢草的瓦缸不見了……唯有兩隻小狗在弄堂裏邊嗅邊走,不知是被遺棄的還是自己跑回來尋舊。屋角青苔斑斑,簷頭茅草雨中搖曳。

  過去喜歡走老屋附近的馬弄,很有趣。長約九十六步,寬約三米,兩邊高簷聳立,極窄極細,只能容兩人並行,是城市版的「一線天」。從巷子這頭看見那頭一粒人影,看身形看是否騎着三輪車評估一下能否相向而行。人走在弄堂裏,頭頂上里巷人家從兩邊開着的窗子隔巷聊天……如今巷子闃寂無聲,另一頭還被封死了,只剩下一條細細的天際、一道幽幽的微風。透過月亮門,這邊可望河邊洗涮的婦女,那邊可見門廊上「文清庭」三個雅緻的題字,圓拱一圈「萬」形雕花。門、字、雕刻都是老物,縫隙間的小草是新芽兒。隔壁就是新造的「××故居」,寬敞氣派,但總覺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戲劇感,少了煙火氣的親切。沒有一絲進去看看的念頭。

  剛出老城,連片別墅新樓;路橋似乎永遠「在建」,高橋闊路很是龐然。小橋流水、田園河湖難得看見了,河湖成了別墅區的湖景,河道成了八車道的寬馬路,古縴道飄零在樓群之間……古城漸漸隱沒在千城一面之中,韻味越來越淡。城市變大了,鄉愁變小了;城市變新了,卻成了遊子的痛點。

  小時候去鄉下看外婆,回來時從村邊河埠頭坐機帆船,油布篷內兩邊木櫈擠滿了人,大聲說着話。小船突突突駛過村東湖塘邊的小廟,然後穿過大片油菜花田大片稻田、大片河湖大片遠山……船這邊青綠船那邊青綠,左右遠近全是青綠。記得小表弟帶我去他家,走過一片田、走過一座小石橋,與外婆家古鎮相比,他家村子特別安靜,就在竹林裏。那時到誰家,如果不是飯點,總被招待「點心」,紅棗桂圓蓮子羹、桂花年糕……都是現做的甜點。

  老家親眷支系龐大,每次回去要給小寶「科普」輩分稱謂,母親思路敏捷,講起家史條理清晰。一大桌親眷一大桌土菜,春筍是應季的「扛把子」,各種花式做法:紅燒筍、筍蒸肉、雪菜筍絲、筍絲燉魚。筍性隨和,怎麼做都好吃,都是老家的味道。回到城裏,姐姐招待在上過「舌尖中國」的餐館吃飯看戲,網紅店不免展示感太強,總覺不過癮,走到巷裏小店,吊一壺老酒,來盤茴香豆,加幾個青菜,老房樑上有懸吊的竹籃、桌上是酒罎和剛曬好的乾菜……老味道才夠足。

  臨走時,回老屋與母親道別,母親要煮餃子,我們說有啥吃啥,母親親自到廚房去盛煮好的蓮子。我本不餓,母親端來一碗給我,一雙手顫微微的,我忙接過來,心頭一熱。不知不覺中,母親與當年的外婆一樣老了,手會不自覺地抖,頭會不自覺地微晃。母親問小寶:外婆是不是老了許多?我們說沒有沒有。母親自己很小心地上下台階,過橋時也扶住欄杆慢慢走。我攙起母親,母親的手有點涼。時間緊,加上病中精力不濟,還未與母親多聊些話,又要上路了。

  小寶說外婆擁抱一下,母親說外婆越來越矮了,都夠不到你了。我看着一老一小擁抱的樣子,眼淚唰地湧出眼眶。小寶說,媽媽不擁抱一下嗎?我抱住母親,眼淚滴落在老太太的白髮上……

  走上橋回頭看,母親還站在家門口朝我們招手。幾個人同時拍下來,細雨霏霏中,母親笑容清晰。還沒下高鐵,母親已將微信頭像換成了招手的畫面。

  我們與母親,我們與故鄉,終將漸行漸遠。母親越來越老,故鄉越來越新。我們都沒辦法留住,唯有一次次地奔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