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言西就/東西之間\沈 言

時間:2021-10-22 04:26:49來源:大公报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義震驚寰宇。一場迅猛的革命風暴隨即席捲全國,以摧枯拉朽之勢瓦解封建帝制,為日暮途窮的東方古國開啟前路。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之際,回望來時路,滄海桑田,不禁感慨萬千。回首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又何嘗不是國人遊走東西文化之間的上下求索之路?

  在歷史長河中,東方與西方彼此霧裏看花。「華夷之辨」作為潛移默化的帝國基因,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優越感。直至鴉片戰爭以疾風驟雨之勢,裹挾着先進的西方近代文明,一舉打破中國原有的文化生態平衡。西方的堅船利炮驚醒了天朝上國的美夢,衝破了閉關自守的大門,顛覆了華夏中心的世界觀。當頭棒喝之下,少數先進中國知識分子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開眼看世界」,啟動了重塑世界觀的近代歷程。以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為代表的時代先覺者,從現實出發,著書立說關注西方。魏源率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命題,以回應「器不如人」乃至「技不如人」的時代焦慮,最早發出中國人自強圖存的吶喊。學習西方戰艦、火器之技,及養兵、練兵之法,成為中國開明官紳應對大變局的初始方案。

  置身「師夷制夷」的時代大潮,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應運而生。洋務運動以強大軍事力量為首要目標,先後打出「自強」與「求富」口號,採取興辦民用工業,創辦軍事工業,籌劃新型海防,建立新式軍隊,開設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派遣留學生等一系列開拓性舉措,首度掀起近代化運動,對中國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影響。洋務思想的核心在於「中體西用」,即以中國文化為本體,以西方技術為應用,學習西方先進的器物與科技。歸根結底還是在既定體制框架內小修小補,通過物質層面「形而下」的變革,以維護封建統治。

  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中體西用」理論破產。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面對亡國滅種危機,改良主義者日漸意識到西方的優勢不止是器物與科技,更在於制度和體制。在學習先進西政的改良浪潮中,作為激進改良派的維新派脫穎而出,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發動公車上書,力主效法日本明治維新,以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通過自上而下的變法挽救國族危亡。圍繞是否變法,維新派與頑固派展開論戰,開啟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變法維新與救亡圖存成為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最強音,對刺激普羅大眾尤其是知識分子覺醒發揮不可或缺作用。維新派已然觸及制度改革層面,試圖以立憲制約君主權力,提倡言論自由,演變成中國首次大規模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以維新變法為轉捩點,向西方學習,逐漸由感性的「力」走向理性的「智」,由淺層的「用」走向深層的「體」。

  然而,戊戌政變令百日維新戛然而止,「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訓,迫使中國志士仁人的政治鬥爭由改良轉向革命。一八九四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宣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形成首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一九○五年,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基本綱領。在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折衷傳統民本思想,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核的「三民主義」思想,構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三大綱領。直至辛亥革命勝利,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敲響喪鐘,實現制度層面的劇變。

  辛亥革命以降,以「民主」與「科學」為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揭開序幕,在「揖美追歐,舊邦新造」基調下,促成近現代思想的百家爭鳴,實現精神層面的變革。伴隨着啟蒙與救亡的時代變奏,始於「開眼看世界」,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從「保國、保種、保教」到「三民主義」,再到「德先生與賽先生」,歷經洋務思想、維新思想、革命思想的激盪,以及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的洗禮,經過物質、制度與精神三大文化層級的遞進演化,中國人的世界觀在古今中西、體用道器之爭中終於得以重構……

  時至今日,肩負民族復興的夢想與夙願,中華兒女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