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善冶若水/香港粵劇學院之設想\胡恩威

時間:2021-02-18 04:25:19來源:大公報

  粵劇已被列入國家級及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的傳承一直是常談常新的話題,但在香港的實際發展似乎停留在紙上談兵。其實,香港粵劇發展需要長遠的策略,其中一個有效且實在的方法是設立一間粵劇學院,而這個設想可以建基於八和會館的體制,因為八和會館已經有一套相對完善的教學體制。只要政府提供土地資源,為校園興建撥款作起步,之後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援和資助,相信這樣的模式會可持續發展,方可從根本上紓緩香港粵劇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

  成立香港粵劇學院的好處良多,比如能夠令有意從事粵劇的年輕人有機會獲得系統性的訓練,使教學更規範化。內地不少省市擁有不同類型的戲曲教育體系,開設相關的戲曲學校學院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八和會館是香港粵劇的本源,我認為政府協助它優化發展是責無旁貸的,由此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及支持自然是錦上添花。

  香港演藝學院的戲曲課程是其中一種教育模式,即以課堂為主的學院制。然而,粵劇傳統的「師徒制」也有其優勢。如果成立粵劇學院,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一個全新的體系,自然大有裨益。

  另外,戲曲藝術中的服裝行頭也別具特色,需要有專門的人才深耕細作。因此,成立香港粵劇學院,有助相關行當的人才得以充分發揮,將粵劇精髓發揚光大。那麼如何將這個設想付諸行動,當然離不開香港及內地專家群策群力。內地業者專家在「戲曲現代化」方面已有不少具體的經驗,崑曲方面近年尤為突出。若兩地能互通有無,再結合香港的管理模式,一間具備中國視野、建基於傳統和現代化管理的香港粵劇學院讓人拭目以待。

  香港粵劇目前仍有不少名伶活躍於一線。但這些名伶如何能夠承傳?高山劇院的「粵劇教育資源中心」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料和內容,何不首先加以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變成基本課程,培養年輕一代欣賞粵劇、參與粵劇演出及創作?這樣粵劇觀眾得以拓展,生態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續發展。

  近年,內地的崑劇、台灣的歌仔戲眼見出現復興的現象:在青年社群尤其是大專學界,已建立一定的觀眾群和影響。這一方面必然需要注入青春活力,而不是單純將文化傳承放置在靜態的資料中心。活用這些資料,才能變成粵劇傳承與發展的燃料。有關部門不妨多加考慮,我相信事在人為。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