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青影落秋江\李 夢

時間:2020-07-09 04:24:27來源:大公報

  圖:《秋亭嘉樹圖》 故宮博物院圖片

  提到「元四家」中的倪瓚(一三○一至一三七四),我們總會講起他的筆下的簡、淡與孤寂。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秋亭嘉樹圖》,可說是極好地呈示了倪瓚的創作風格。雖簡淡,雖留白甚多,卻每每引人懷想良久。

  北宋哲學家張載曾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這話頗可用來解釋倪瓚的創作及生平。前半生,倪瓚家境優渥,過的是豐衣足食、有詩有畫的愜意日子,如同好友張雨在《倪瓚像》中描繪的那樣;而後半生遭遇元末明初農民起義,社會動亂時,倪瓚原本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他不得不變賣家產,離鄉,歸隱山林,整整二十年漂泊度日。不過,他的流傳後世的名作如《汀樹遙岑圖》、《江上秋色圖》以及這幅《秋亭嘉樹圖》,均在他生命中最後二十年漂泊無依的日子中寫成,以清寂筆墨映照羈旅人生。

  《秋亭嘉樹圖》以立軸寫成,分為前景、中景和後景。前景是樹,中景是水,後景為連綿遠山。如是「一水兩岸」的構圖法,尤其為創作中期及晚期的倪瓚所樂用,通常水面靜寂無波,為畫中留白增色,也為觀畫者擴闊想像空間。作此畫時,倪瓚大約六十歲,再不是當年富庶無憂的「雲林堂主」,而是扁舟蓑笠,寄情山水,「欲借玄窗學靜禪」,因此畫作風格也與當年的青綠山水不同,改用淡墨,用簡筆,通篇無一處搶眼,卻處處見出素樸超然的情意。

  早年的倪瓚,筆法風格借鑒北宋初期的南方畫家如董源和巨然,追慕「平淡天真多」的意趣,多為豎式構圖,有雲霧繚繞、水汽蒸騰之感。待到四十歲之後,尤其在那些扁舟遊蕩的日子裏,倪瓚用筆愈發簡率,墨色愈發淡,強調「虛靜」與「遒逸」,「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在這般自在隨性的創作中,反而佳作迭出,反而找到自己的獨特風格,可見藝術創作在用功與用心之外,也需講求「機緣」二字。十七世紀荷蘭的偉大畫家倫勃朗也曾因為家道中落而影響創作,《夜巡》之後的作品反而因晦暗與蕭索而愈發深沉並直指內心;在倪瓚這裏,也是如此。他放下俗世歡愉,不求聞達,反而得到創作上的靈光。就像他在此畫的題詩中所寫:「臨流染翰摹幽意,忽有衝煙白鶴雙。」不求,無欲,反得驚喜。

  《秋亭嘉樹圖》中,前景處清瘦的、不合比例的高樹固然有鮮明的倪瓚風格,我卻更想談談巨樹旁的矮亭。茅草亭子簡陋,只有一屋頂與四個亭柱,引人玩味的是亭中不見一人,與其他畫家風景畫中的亭下士人獨酌或對談場面相比,更顯孤寂。早年的《秋林野興圖》中,畫裏有亭,亭下有人,仍是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構圖與場景;而從那之後,倪瓚畫中常常有亭,亭下卻再無人,被問及緣由,他回一句:「世上安得有人也!」人去了哪裏?是放舟水上,還是歸隱深林,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這「不在場」的詩意,已然讓這無人之亭給說盡了。

  倪瓚不單善畫,也長於寫詩。題於此畫的詩裏,「結廬人境無來轍」懷想陶淵明的《飲酒詩》,「西山青影落秋江」則讓人想及《淮南子》中的「木葉落,長年悲」,想及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一個「落」字,是詩眼,也是整幅畫中可意會難言傳的關鍵所在。那種蕭索無邊的空寂,那種江流天地外的開闊與渺遠,都在這山與樹落影水中的一瞬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