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電視劇《渴望》海報\資料圖片
不知為什麼,我特別想再看看近三十年前看過的五十集電視劇《渴望》,於是我在網絡電視上把它找出來,使它重新展現在我面前。
說來也巧,就在我看完第五十集的第二天,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故事裏的中國》第九期,回顧《渴望》當年播出時的情景及其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哇!我出乎意料地興奮起來,真是無巧不成書。
《渴望》是一九九○年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的第一部室內長劇,它反映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中國由亂而治這個特殊時期人們對愛情、親情、友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使它成為那個時代電視劇的代表作。開播後,北京每天傍晚都出現萬人空巷,回家追劇的感人場面。《渴望》的主題是「善良」,善良集中體現在女主人公劉慧芳身上。
劉慧芳是一個普通的工廠女工,和母親、妹妹生活在北京一座小四合院內。她年輕美麗,溫柔賢惠,樸實無華,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對人對事都盡心盡責,只講付出不講回報,凡事都自己吃虧,不讓他人受委屈,即使是對她不好的人。但她並不懦弱,她的內心是堅強的,關鍵時刻,敢於拿起,也勇於放棄。故事就從她收養了一名棄嬰開始。
那時她還沒結婚,她不顧母親的反對,用一顆善良的心,毅然收留了妹妹從野外撿來的女嬰,起名叫小芳。從此,劇情圍繞着小芳,在慧芳的生活中掀起層層波瀾。她為了養育小芳,歷盡千辛萬苦,在不得已情況下,放棄了婚姻。為了給小芳治病,放棄了工廠的工作,靠打字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慧芳的生活裏還有錯綜複雜的愛情糾葛困擾着她。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芳的身世大白,原來她是慧芳前夫姐姐的女兒,此時因車禍兩腿殘疾了的劉慧芳再一次面臨生活的重大抉擇,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毅然決定將母女感情已無法割捨的十三歲的小芳歸還給她的親生父母。
董卿主持的《故事裏的中國》第九期將《渴望》的一些重要片段重新呈現在觀眾面前,她請來了《渴望》的導演魯曉威和劇中的女主角劉慧芳的飾演者張凱麗及一些主要演員。他們深情回憶了當年上演這部劇時,那萬人空巷,世人爭說的情景。劇中每個演員的形象都深深印在了老百姓的心裏,特別是劉慧芳的每一個善良舉動,都深深打動着人們的心。中國人把善良看作做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張凱麗回憶說,當年電視劇播出後,一天她乘出租車,司機認出了她,忙說:「我老媽特別喜歡慧芳,總想跟她說說話」,他徵得凱麗同意後,撥通了家裏電話,告訴老媽慧芳就在他車上,凱麗含淚聽着電話那頭一個顫微微的聲音說:「慧芳啊!你是個好人,大家都應該像你那樣……」
觀眾席上站起一位四五十歲的男子,他興奮地回憶說,他當年找對象就是按照慧芳的標準,後來找到了,他說:「我妻子雖然沒有慧芳漂亮,但她很善良賢惠,我們一家人過得很幸福。」更令人感動的是,董卿請來一位女大學生,她攙扶着老母親走上台,滿臉淚水哽咽着說,她原是一個棄嬰,是當年《渴望》熱播的時候,好心的養父母把她從一個火車站撿回,靠拾廢品一勺飯一勺湯地把她養大,她知恩圖報,靠自己努力考上大學,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博士。養父已經去世,老母親體弱多病,又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她不得不把她從老家接出,每天帶着母親去上學……
觀眾席中先後站起幾個三十歲上下的男女青年,他們都是那個時代被養父母撿回的棄嬰,如今長大成人,學業有成,孝敬父母,日子過得很好。更讓人點讚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男子,手裏拿着一摞已發黃的紙,站起來說,這些文稿是他當年對導演讓慧芳最後成為殘疾很有意見,除了給導演寫了一封長信外,自己還為《渴望》寫了五集續集,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大結局。他說他沒什麼文化,只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可見,《渴望》宣揚的善良,這種美好的品質已深深扎根在人們心中,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劇中的慧芳曾經說過:「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只知道選擇善良。」看來,善良是人的最低境界,也是人的最高境界。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那世界該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