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冬大過年。還有十天就是冬至,傳統上中國人都會視這天為一家團聚的大日子,除了身處異地的家人會盡量趕回家中一聚之外,老人家還會悉心預備一頓豐富的晚飯,祈求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
隨着生活環境與習慣改變,部分家庭今時今日已鮮有在家中舉炊,所以到了冬至這樣的日子,一家人都會改為到酒樓用膳,即使仍然堅持在家的,也多會改為購買盆菜代替複雜的煮飯做菜程序,因而為商家開闢了一條生產盆菜的生財之道。除了酒樓會供應各式各樣的盆菜之外,連快餐店也加入競爭行列,所以今天只要你願意付出一千幾百元,就可選擇不同材料的盆菜,豐儉由人,各取所需。
但在吃盆菜的時候,又有幾人知道盆菜的來源和種類?原來,盆菜起源於清末年間,當時老百姓大多以畜牧業維生,廣東一帶以至香港以大大小小的圍村組成,雖然數量繁多,但主要分為客家圍村和廣東圍村兩類,而這兩種圍村所製作的盆菜也有不同,後人將之分為客家盆菜和圍村盆菜兩大類,兩者的分別在於五花腩肉和雞的製作方法上,客家盆菜用筍蝦或筍乾炆豬肉,配以鹹雞,而圍村盆菜則喜用大條海魚乾炆製豬肉,再配以豉油雞,兩者雖有不同,但各有風味,都能迎合廣東食家口味。
以前,老百姓不易吃到盆菜,只有在村裏有喜慶事的時候,才由經驗豐富的父老在大廚房製作,製作好的菜餚會用大桶分開盛載,然後由其他人平均分配到大盆中,這過程俗稱「打盆」,雖然盆菜看似雜亂,但其實每種菜餚都有擺放的層次,例如蘿蔔放在最底層,豬肉放中間,雞鴨在上面,目的是要在加熱過程中,讓不同菜餚的汁液都流到底部讓蘿蔔吸收,其他的配料還包括蝦、冬菇、枝竹、芋頭、魷魚、魚丸、肉丸和豬皮、髮菜等,雖不是貴價食材,但勝在有層次,舉家圍爐,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