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繽紛華夏/雙面長沙之天心風雲/純上

時間:2019-09-28 04:24:06來源:大公報

  圖:天心閣位於長沙市中心/資料圖片

  長沙號稱「瀟湘古閣,秦漢名城」。瀟湘好理解,講的是浩浩湯湯的湘江,古閣則指位於城南古城牆上的天心閣。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古人把天上星星分為二十八宿,按東西南北分成四部分。南方七宿為「南宮朱雀」,朱雀尾部主管人間壽命的星叫「長沙星」,下應長沙城,因此長沙又被稱為「星城」。天星閣應運而生,最早是古人觀星、祭神的所在。因為位於長沙最高處龍伏山的山脊「龍脈」上,一向被視為風水寶地,吸引民眾前來祈福。後來城南書院搬到天星閣所在的城牆下,閣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文人定時祭祀,以保佑長沙文運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於是改閣名為「天心」。

  然而這個風水寶地也是軍事要塞,親歷了中國近現代的多次戰亂。從天心公園入園,經過跳廣場舞的大媽群和下象棋的大爺群,迎面矗立着一座六米多的麻石白塔。塔基六邊形,圓柱形的塔身頂端頂着個象徵地球的圓球,上有中國地圖,圓球上方一頭石獅昂首屹立,這是紀念抗日戰爭三次長沙會戰中犧牲將士的「崇烈塔」。往前有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人捐款建築的「崇烈門」牌坊,有「氣吞胡羯,勇衛山河」的對聯,匾額是蔣公親筆題寫。同為抗戰紀念建築的「崇烈亭」建於「午炮亭」舊址。午炮亭裏原本有一門正午鳴響三聲、為長沙城計時的黃銅大炮,一九二九年為紀念濟南「五三慘案」拆除大炮,改亭名為「國恥紀念亭」,後毀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文夕大火」。

  往裏走,沿着石階上山,就到了長沙現存唯一的古城牆,也是天心閣的所在地。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長沙王吳芮始築城牆。明代洪武年間土牆被改建為磚石結構。清代長沙城牆方圓八點八公里,設有九個城門。西面為湘江,其他三面都有護城河。太平天國時西王蕭朝貴將天心閣當作軍事重地,發動進攻,被城頭的「紅衣將軍」大炮擊中殞命。現存的古城牆只有二百五十一米。城頭有為抵禦太平天國進攻修築的炮眼以及幾尊大炮的複製品。另有「月城」遺址,其實就是「甕城」,以形似月牙得名,南北各一,可作為士兵隱蔽休整的壕溝,也可以運送彈藥糧草,據說以前還有秘道可以直通城頭。

  一九三八年日軍進逼長沙,國民政府實行「焦土政策」,準備以天心閣舉火為號,焚燒全城。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南門某處意外失火,長沙城裏的放火員誤以為收到發動信號,一場大火驟然而起,燒了五天五夜,死難者超過三千人,城裏建築毀了十之七八。因為十二日的電報代碼為「文」,所以這場大火被稱為「文夕大火」。天心公園裏至今還懸掛「警世鐘」一個,旁立石碑敘述來龍去脈,紀念長沙人民為抗戰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充滿血與火記憶的城牆比較,現有的標誌性建築天心閣的歷史就短多了。最早天星閣只有一層,據說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改建為兩層,咸豐十二年戰後重建,增加為三層,一九三八年毀於文夕大火。

  現在的天心閣是一九八四年修建的,共三層,由主閣和南北兩個副閣構成,中間用遊廊連接。遠看黃瓦飛檐,朱樑畫棟,氣勢不凡。一樓照舊供奉文昌和魁星。登閣而上,二樓展覽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蓬萊閣、大觀樓、閱江樓和天一閣等十大歷史文化名樓的照片:它們正與天心閣一起申報聯合國物質文化遺產。從三樓制高點向外看,近有妙高峰,遠眺嶽麓山,西面湘江北流,四周高樓林立。清人寫天心閣有「四面雲山皆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的名句,非常對景。南北副閣中另有老長沙照片展,勾勒出古城牆與天心閣無言見證的歷史。

  的確,長沙的文采風流總是與鐵血丹心交織在一起。文人的蘊藉風流中有精明強幹,軍人的錚錚鐵骨外也不忘書香傳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