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立冬話「冬補」/馬 佳

時間:2018-11-04 03:16:35來源:大公報

  圖:立冬進補宜進補暖性食材/資料圖片

  十一月七日是農曆「立冬」,它表示寒冷的冬季正式降臨。立冬一到,草木凋零、蟄蟲休眠,北方將迎來皚皚白雪,刺骨的朔風也會陣陣襲來。

  李白有一首《立冬》詩:「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宋人陸游《立冬日作》則雲:「室小才容膝,牆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寒冬降臨,詩人們也感到寂寞了。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可見立冬不啻表示冬天來臨,也有萬物收藏、防禦寒冷之意。立冬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每年十一月七、八日,即太陽位於黃經225°之際。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慢慢縮短,正午太陽高度也持續降低。

  古代還有「賀冬」、「拜冬」之說。東漢人崔定《四民月令》雲:「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起,每逢立冬日,人們還要換上新衣互相慶賀,猶如過節。「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則是神州大地不一大勝景。

  自古每到立冬,民間素有進補方式來迎接嚴冬,民諺稱「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北方人立冬必吃餃子,則源於「交子之時」之說,而立冬正是秋冬季節之交。水餃外形似耳朵,古人認為吃了水餃耳朵就不會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民眾還以小米粥、芝麻粥、蘿蔔粥、茯苓粥、紅棗粥、山藥紅薯粥等進補,起到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作用。

  「北吃餃子南吃鴨」,南方人立冬則以雞鴨魚肉和海鮮類滋陰補陽的食物來「冬補」。因為逐漸寒冷之際,人們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富含蛋白質。中醫也認為,立冬進補適合食用暖性肉食,包括牛肉、鴨肉、羊肉、蝦等。江浙一帶,還有進補吃膏滋的習俗。人們每每以紅參、當歸、桂圓、花生、核桃肉來煲湯,以期達到補氣活血助陽之功。廣東的一些中醫院和老字號藥房還會增設進補專櫃,煎熬膏藥、供應滋補品。

  如今風氣大變,人們歡度立冬方式屢見創新,許多地方在立冬當天,會舉辦聲勢浩大的冬泳活動,以嶄新面貌迎接隆冬。但冬令進補之風,仍是濤聲依舊、方興未艾。從保健養生角度來看,冬補確有一定裨益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