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排湖之美在於闊大和純淨 資料圖片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名句,膾炙人口,千古成誦。雲夢澤,這名字詩意滿溢,想像中,它應該涵虛太清,蒼江翠壁,洪波湧起,水汽蒸騰,山林川沼,珍禽異獸,迷離夢幻,風月無際。沒錯,上古的時候,它就是這個樣子。地理意義上說,它是古代江漢平原浩渺水域的總稱,先秦時因長江和漢江的泥沙沉積而分化成眾多的大小不一的湖泊,你可能知道的洪湖就是其中之一,你一定不知道我家鄉的排湖也是。排湖從母體脫胎之時,水域面積一百一十平方公里,體量亦堪稱龐大。
若是僅論風景,排湖應該也是大有可觀的,雖然沒有「西子」那樣的美譽,歷史上也沒有像蘇軾那種等級的大咖為之傳名。現代作家碧野有《靜靜的排湖》一文,寫盡排湖之美,可惜此文知名度還不能媲美他的《天山景物記》,很多人甚至不曾聽說,現在即使在網上也很難搜到完整的原文了。
單從視覺論,排湖之美也許有些單調,沒有高山襯托,也沒有叢林點綴,它就是那種簡單粗暴的美,以闊大和純淨取勝。領略排湖的美,最好的時節當然是初夏,那時候,一望無垠的湖面,擠擠挨挨,密密麻麻全是荷葉和蓮花,不行至湖中,你幾乎連水都看不到,就只見綠荷似蓋,高低有致;高出一頭的荷花並不密集,它花開兩色,粉紅與雪白,雜陳眼前,更別說充塞天地的荷香,它不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種如絲如縷,若有似無的香,它是無所不在的,讓你無可逃逸,它無遮無掩,無間無斷,它濃烈豪爽,就像甘醪玉液,醇厚綿長,讓你沉醉。
排湖,不僅飄盪着馥郁芬芳,還沉澱着歷史人文。位於南岸邊的五樂台,相傳是春秋時期楚平王遊獵雲夢澤時的休憩之所,後世在此出土的銅鏃銅斧可以佐證;排湖南岸還是元末「猛人」陳友諒的出生地,五樂台又傳為其夫人的梳妝枱。不過,五樂台什麼樣?其實我也不知道,在我下排湖的時候,根本沒有聽說過。少年一別,我就再也沒有去過了。「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典故亦出自這裏:說是西域回紇國王為修好大唐,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排湖時,見湖水清澈甘洌,他便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讓它飲水,不料,天鵝逃離樊籠一飛沖天,情急之下,緬伯高急忙伸手去捉,僅扯得幾羽鵝毛,他也就只能將其作為禮物獻給太宗,並附詩一首:「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龍顏大悅,喜而納之,「千里送鵝毛」從此便傳為佳話。
傳說總是輕鬆寫意,現實卻歷來沉重。
排湖,在我人生中第一次留下的印象,其實並不美好。那是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舅舅笑稱我們兄弟為「排湖佬」,雖是戲謔之語,但我還是從他的話裏感覺到了譏諷之意。因為毗鄰湖區,舊時多發水災,而且地卑水濕,多種「湖區病」氾濫,毛澤東有詩「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描述的就是當年湖區血吸蟲肆虐的情景。儘管那時我還年幼,甚至沒有看到過排湖,就隱約覺得「排湖佬」即使在同是鄉下人的眼裏還是低人一等。
排湖的物產以蓮子、菱角和蓮藕為盛,在我小的時候,這些東西雖然滿湖都是,但也不能隨意採摘大快朵頤,一是因為湖產是國家財物,有專人—「管湖佬」—看守;二是即使「偷」得少量,也是要賣了換錢的,那時候,曬乾的蓮子,在國營供銷社可以賣到八角錢一斤。
貧窮是湖區人的共同命運,飢餓是延續生命的最大危機,也是最大動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湖自然只能是吃湖了。每當湖產成熟的時候,總會有不少人擇機而動涉險下湖。排湖中雖然蓮花很美,蓮子很香,但是你只要踏足其中,漸行漸深,就漸行漸險,水面下糾纏裹結的絲草,縱橫倒伏的荷梗,鬆軟的淤泥,暗藏的湖底洞坑……隨時隨處,危機重重,即使你萬分謹慎,也難保一定能平安歸來。每年,都有人沉屍湖底,一去不歸,但依然擋不住被貧窮和飢餓驅使的人們走到湖泊深處。排湖邊長大的孩子,幾乎人人都有「偷」蓮子、藕帶的經歷。
我家一直都很窮,但父母並沒有明令或者暗示我和哥哥下湖求財,只是看到別人往往滿載而歸,兄弟倆難免心生羨慕,躍躍欲試;而且「排湖佬」沒有下過排湖,不說是恥辱,至少也是缺憾吧,說出去被人笑話,顏面大損。於是,經過一番周密的準備,我和哥哥也奔向排湖,一路上既興奮又害怕,赤足走在鋪了磚渣的幸福溝堤,越走越近,荷香也越濃郁,一個多小時後,就見滿眼碧綠,夾雜着星星點點的粉紅和雪白,排湖就在眼前了。啊,真大,窮盡目力,你也只能看到這無邊無際的碧綠流向遠方,四面蔓延,直到與天幕相接……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