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紋身須謹慎考量\資料圖片
美國有位昂藏六呎七的男子,由於經常被問及關於身高的問題,因此特別把答案印成卡片,希望省卻重重複複答話的煩厭。可是,這無助於減少人們的疑問及成見。不少人偏向相信較為普及的價值觀,即使時代變遷,仍然情不自禁地搬出舊有或未經思考的一套。而另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紋身。
提起紋身,仍有人認為「身體髮膚受諸父母」,「斯文與乖的人不應該有紋身」,「紋身就是不斯文、不乖,甚至是壞人」,「紋身等同自殘」。的確,數十年前的紋身大多是兇神惡煞的龍、虎、鳳、骷髏,江湖人物也喜愛用來彰顯自己的威勢。然而近年紋身圖案及風格已變得非常多元化,只要你想得出的,幾乎都可以紋在身上,包括文字、動植物、卡通人物、真人樣子、藝術、宗教及立體圖案等等;色彩亦相當絢麗,紋身師的創意與技巧絕不比畫家遜色。紋身不再是黑道中人的專利,而是能表達豐富意思的藝術作品。
坦白說,紋身是皮肉之苦,比起生孩子、重病或心病,其實只是能夠自行調節時間長度的小兒科。不過長輩的觀念或許不易改變,如不想引起爭執,又真的喜歡紋身,就把它藏在衣服可以遮蓋的位置(游泳時可要小心),或索性放棄吧。至於紋身的後果則視乎圖案、面積及位置,若要選擇有可能引起誤會、尷尬、不安或面積大的圖案,以及位置難以遮蓋,便要認真想清楚。即使選擇爭議性低的圖案,亦應該考慮自己的職業、現況及有可能出現的轉變。
常見情況就是分手後,急忙以新紋身掩蓋舊愛紋身;亦有人在紋身後當上教師,結果要忍痛以激光消除。現今科技仍未做到百分百恢復原狀,事後或會隱約留下紋身的輪廓,當事人更有可能承受比紋身更強烈的痛楚,看來比紋身更需要考量。另外,紋外語或古文更要特別小心,不要輕信網上翻譯,以免引起難以磨滅的笑話。
有父母擔心不知如何跟孩子解釋,難以啟齒是因為自己心底認為紋身是壞事。但其實紋身壞在何處?對小朋友來說,紋身就是你身上一幅長久的畫而已。假若孩子想紋身怎辦?有位星媽曾說:「我會拿一根針刺他一下,如果他不怕,那長大後就去紋吧。」當然,教曉子女深思熟慮後才行動也很重要,紋身就是對人生負責任的一個警醒。事實上,現在很多家長不但不擔心怎樣交代,反而引導孩子欣賞這門藝術,就像香港國際紋身展已成為親子活動,現場還設有兒童遊戲區,可見風氣已大為轉變。
價錢和痛感也是想紋身者常見的兩個考慮。筆者的個人感受是,每刺完一小部分或一種顏色,紋身師均會稍作停頓,也就等於給予紋身者回氣位,因此痛感未必強烈。而人手定比機器緩慢,痛楚密度稍為分散,因此有人手紋身師以接近無痛作招徠,只是本地人手紋身師暫時不多。假若你的紋身面積大,加上留白部分小,那感到痛楚也是無可避免的。忍耐過後,看到喜愛的紋身從此跟着自己,這份滿足感真的難以言喻。常聽人說想有紋身,但因為怕痛而未有實行。事實上,未親自嘗試過,根本難以體會當中感覺,別人的感受僅可作為參考。若你自問不能忍痛,那就誠實一點,別想好了,無謂辛苦自己與紋身師。
紋身是可以跟隨你一輩子的,不是說貴價便一定有好服務,但你真的放心只看價錢嗎?而且,儀器可能與血液接觸,對衛生的要求必須非常嚴謹,部分國家甚至有條例規定紋身師定期驗血。再者,紋身除了是藝術,也是紋身師賴以維生的專業技術。假若你理解設計師、攝影師及舞蹈員等應該得到合理工資,而不是社交平台一次讚好或分享便足以支付,那麼你也應該明白紋身師也要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