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滄海桑田/地緣風險暫退 中資股迎估值修復\倪相仁

時間:2025-11-02 05:01:58來源:大公报

  上周兩件政經大事塵埃落定,一是美聯儲一如預期減息0.25厘,由於市場早已反應在先,當靴子真正落地時便難有提振作用。二是中美高峰會成功舉行,其中降低部分中國貨物關稅比預期稍好,但中外市場均現好消息出貨走勢。從中期來看,中美確定了穩定的溝通渠道,令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顯者下降,應有助港股市場風險偏好抬升。

  對中資股而言,美方降低和繼續暫停對中國關稅,應有助改善中美貿易,支撐中國出口。據中金的研究,所謂「芬太尼關稅」將從目前的20%下降至10%,美國2025年對中國加徵的整體實際有效關稅率也將由27%下降至17%。按照這個對應關係測算,10%的關稅率降低或可以推動中國對美國出口在目前基礎上回升10%。在對第三地出口效應做一定假設的情況下,這次關稅率下降或許可提升中國整體出口增速1個百分點左右。

  外圍方面,美股在周四連續第二天出現「興登堡凶兆」(Hindenberg Omen)信號。該指標主要衡量的是市場在上升趨勢中,或歷史高位附近,出現創新低股票多於創新高股票。自2018年以來,在這個指標出現之後,隨後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標指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不過,該指標推出的時間不算長(2010年),這次是否應驗有待進一步的確認。

  今年是港股顯著上升的一年,隨着中資股估值已接近合理價位,內地資金在年底前選擇「落袋為安」的想法佔了上風,大市能否再下一城,關鍵在於市場還會不會有增量資金支持,尤其是外資。根據大摩調研,認為當前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正處於一種「謹慎回暖」的狀態:興趣度較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初有所提升,但熱度遠未恢復至2020至2021年的高點,整體情緒呈現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步特徵。

  外資至今仍然謹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本輪市場的回升,更多的是基於宏觀敘事的提振,即政策、企業、資金面被「激活」,而整體經濟基本面或企業盈利仍然未有明顯改善信號。缺乏數據方面的支持,使得部分投資者保持觀望。此外,美國在AI(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其強勁的盈利和市場表現仍在吸引大量資金,這構成了投資中國的一種顯著機會成本。

  美AI泡沫風險增 資金轉投中企

  好消息是,隨着美國AI巨頭估值愈來愈高,有關泡沫化的擔憂正在升溫。這一憂慮也讓一些美國投資者把眼光轉向中企同行,這部分投資者堅信中國是全球除美國之外,唯一擁有系統性AI生態(硬件、軟件、應用)的經濟體。

  鑒於中國相關公司的估值相對美國更具吸引力,他們視中國為發掘AI投資機會的第二戰場。同時,有一些投資者把估值較低、與美國市場關聯性較弱的中國市場,視為對沖風險和實現投資組合多元化的選項。

  另一方面,A股上周三升上4000點以上收市,是2015年來首次。A股在歷史上升破4000點的行情只有三次:第一次是2007年超級大牛市;第二次是2015年互聯網槓桿牛;今次是第三次,與過去兩次相比,股民表現較為冷靜,升勢也是以結構性為主。即使現時大市升至4000點,仍有相當部分的個股還滯留在3900點甚至更低的水平。這大致反映了今年牛市的特點,以結構性行情為主。對於科技股也都是升升停停,未出現狂熱行情。臨近年底,資金操作上似乎較謹慎,多數以鎖定年內的收益為主。港股走勢大致同步,高位整固居多。下半年業績保持強勁甚至超預期的行業及個股,包括儲能、有色,有望繼續保持強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