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萬行法師一行在氣肅千秋牌坊前留影
行走的每一步都是思考,參訪的每一幕都是洗禮,懷揣着佛教中國化的時代命題,萬行法師一行繼續着運城尋根問祖的步伐;關帝廟、鹽湖、堆雲洞,一幅幅畫卷的展開,遙遠的絕響與時代的號角交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答案應該就在其間吧!\文/史利偉
解州關帝廟:忠義千秋的文化聖殿與時代迴響
解州關帝廟坐落於山西運城解州鎮,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現存建築群以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格局為主,總佔地22萬平方米,為全球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的關帝祭祀建築群。主體建築分正廟與結義園,中軸線上端門、午門、崇寧殿等15座殿宇氣勢恢宏,清代琉璃脊獸、明代鐵鑄胡人牽獅等文物,印證着古代鑄造技藝與絲路文明交融。廟內「肅氣千秋」「萬世人極」等匾額,凝聚着歷代帝王將相對關羽「忠義仁勇」的推崇,其精神早已超越地域,成為全球華人的文化紐帶。
萬行法師參訪時表示:「關公的忠義不是抽像符號,而是融入血脈的文明基因。」他特別指出,解州關帝廟的鐵人鑄像(高鼻深目、身著異域服飾)不僅是明代工藝傑作,更見證着絲綢之路的文化互鑒——正如佛教中國化需要回應時代,忠義精神亦需與時俱進。信教先愛國,是東華禪寺的核心家風。法師強調,作為最早倡導愛國文化的寺院之一,東華禪寺未來會把「忠義」注入禪文化,倡導「以忠修身、以義濟世」,畢竟這與關帝廟「護國佑民」的宗旨一脈相承。
在「威震華夏」牌坊下,萬行法師讚嘆關公文化更深層的文明啟示:「關公崇拜跨越1800年而不衰,核心在於其『大義參天』的精神超越性。」從隋唐始建的官方祭祀,到當代全球80餘國關帝廟的共建,這座聖殿始終是中華文明倡導「和而不同」的縮影。法師強調,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文化自信應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精神底色,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實踐方向。東華禪寺會本著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為民族復興而奮鬥,加快推進佛教中國化落實工作,讓佛教中國化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的又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