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萬行法師在華夏第一把火誕生地贊嘆先民智慧
文明是保守的,守正而不守舊;文化是常新的,創新但不標新。在守正中涵養中華文明的血脈,在創新中把握時代文化的律動,萬行法師一行懷着虔敬的心情,瞻禮廣仁王廟、西侯度遺址、黃河大禹渡,向歲月滄桑淬煉的文明聖地頂禮,向歷史風雨沉澱的文化遺產致敬。\文/史利偉
廣仁王廟:唐風遺韻中的文明對話與文化覺醒
在芮城古魏城垣遺址上,始建於唐大和五年的廣仁王廟靜立千年。這座中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道教木構建築,以單簷歇山頂的雄渾輪廓與五鋪雙抄偷心造的斗拱,凝固着盛唐建築基因。兩通唐碑《廣仁王龍泉記》與《龍泉記》,將水利智慧與神靈崇拜熔鑄為文明印記——唐代先民引龍泉興農的創舉,印證着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實踐哲學。
萬行法師駐足這座建築瑰寶前,深刻體悟到文明傳承的雙重維度:「當我們觸摸唐代斗拱的肌理,實則是觸碰一個民族的創新基因。」他特別指出,唐代藝術家與工匠共同構建的『社會力量矩陣』,正是推動佛教中國化「請進來」與「走出去」雙循環的歷史動能。廣仁王廟的營造法式,既承載着《營造法式》的營造智慧,又暗合佛教「能所雙空」的哲學內核——斗拱的力學精妙與禪宗「心物合一」的觀照,在梁架結構中達成奇妙共鳴。
萬行法師在考察交流中講到,東華禪寺源起千年古剎,得益於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至今日,成為明清建築文化的美麗寺院。東華禪寺在硬件建設後加強文化內容創新開發,讓周邊群眾和廣大游客在游覽中體會中國建築文化的深邃智慧和藝術。
這座始建於龍泉湧泉之地的道廟,歷經千年仍如「榫卯間的時光膠囊」。萬行法師強調,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技藝的保存,更在於揭示文明傳承的本質:當水利工程升華為信仰空間,當實用功能轉化為精神符號,便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的典范。正如東華禪寺將古建修復與文化傳播結合,廣仁王廟的存在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活態傳承」的最佳注腳。
西侯度遺址:百萬年文明火種與文化自信
在黃河臂彎的芮城西侯度村,243萬年前的文明火種仍在燃燒。這座中國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以三稜大尖狀器、帶切痕的鹿角和燒骨化石,實證了東亞最早的人類用火歷史。當萬行法師駐足這片「華夏第一把火」的誕生地,看到的不僅是石器與化石的陳列,更是文明基因的覺醒:「從茹毛飲血到刀石火種,百萬年進化史鐫刻着中華文明最堅韌的生命力。」
遺址出土的22種哺乳動物化石與石英巖石器,構建出舊石器時代完整的生存圖景。萬行法師特別指出,三稜大尖狀器「既是挖掘工具又是武器」的復合功能,印證了先民在嚴酷自然中迸發的生存智慧。而燒骨化石中碳化的膠原蛋白,則將人類用火史從周口店的40萬年大幅前推至180萬年前,這把「文明聖火」的發現,徹底改寫了人類起源的東方敘事。
在黃河與中條山交匯的文明坐標上,法師感悟到更深層的文化啟示:「這簇火種不僅照亮了華夏文明的源頭,更昭示著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於百萬年文明積澱。」他提出,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本質是文明基因的創造性轉化——正如原始人馴服火焰般,佛教在中華大地完成了「請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奔赴。東華禪寺計劃以「時空折疊」的方式,將石器時代的生存智慧、唐代的開放氣度與當代文化創新熔鑄為文明新形態。
站在遺址觀景台遠眺,黃河如帶,華山如屏。萬行法師強調,這種「岳瀆相望」的地理格局,恰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哲學的空間注腳。從百萬年用火遺跡到五千年文明傳承,中華民族在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淬煉中,鑄就了獨特的文明韌性。這種韌性既體現在石器打制技術的迭代中,也蘊含在當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覺裏。法師呼吁以「匠心精神」激活文化基因,讓沉睡的文明火種在民族復興征程中煥發新生。
黃河大禹渡:古老文明智慧與新時代生態文明觀的現代交響
黃河大禹渡坐落於山西省芮城縣,以太行山余脈為屏、黃河為帶,是中華文明治水精神的千年見證。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大禹渡電灌站,以三級揚水系統(總揚程214米)、移動式泵車抽水技術和兩廂沉沙池設計,開創了引黃灌溉的先河,將渾濁黃河水轉化為清流,灌溉28.6萬畝農田,成為「黃河上抽水的先例」。工程既破解了泥沙淤積難題,又通過生態修復新增水域12平方公里,吸引200餘種候鳥棲息,構建起「鳥類國際機場」的生態屏障。
萬行法師考察時感慨:「大禹渡的每一滴清水,都流淌着先祖與自然對話的智慧。」他特別指出,大禹「疏堵結合」的治水哲學與新時代「兩山理論」一脈相承——移動式泵車順應水勢、沉沙池沉澱泥沙的設計,正是「順勢而為」的現代演繹。法師強調,這種智慧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將水利工程升華為生態信仰」,如大禹渡將灌溉功能與狀元橋、濕地公園融合,實現「以水養生態,以生態育人文」的閉環。
黃河在此形成近乎360度的壯麗大拐彎,山體形似神龜靜臥濁流,兩岸峭壁鐫刻着刀耕火種的歷史。萬行法師將此視為「文明根脈的地理圖騰」:「從234萬年前西侯度的文明火種,到今日生態文旅的標桿,黃河用她的臂彎托舉起一個民族的韌性。」他呼吁以「禪農並重」的東華禪寺經驗為鑒,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傳承,如規劃中的蘭花生態公園,旨在以生態產業反哺文化守護,實現「民族復興與個體匠心」的共生。
大禹渡與黃河大拐彎,共同詮釋着中華文明和合共生的永恆命題——既以科技馴服自然之力,又以敬畏之心守護生態本源。萬行法師表示,這次實地參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智慧在當代產生巨大回響:守護黃河的生命力,就是在續寫一部跨越百萬年的文明史詩。
未來東華禪寺將以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為鑒,圍繞兩山理論,在寺院所轄區域和周邊地區開展高質量的生態文明建設,守好青山、護好綠水,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與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置身百萬年前的先民遺址,一草一木飽含文明的法乳;摩觸千年前的盛唐建築,一梁一柱彰顯文化的精髓。萬行法師表示,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真實不虛,無言地鑒證着中華文明的高度,無聲地宣揚着中華文化的高明,是新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石;我們不僅要把這些遺產保護好、傳播好,更重要的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東華禪寺堅定地開展文化潤教,正是為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