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4月,全球股票市場經歷了美國發起貿易戰的衝擊,先暴跌後逐漸收復失地。以指數計(從4月2日關稅日開始至4月30日),上海綜合指數、紐約道瓊斯指數分別上升2%和下跌3.7%,A股修復能力最強。恒指由於受外資影響較大,同期錄得下跌4.7%。不過,考慮到美國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稅率,是天花板級別的145%,在面臨兩國貿易完全脫鈎下,中資股的表現絕對是超預期。
港股首季升勢亮麗,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而4月上旬因貿易戰出現的大幅回落,亦給未進場者帶來低吸機會。內地無風險利率從去年第四季開始不斷走低背景下,令港股成為內地資金的重要配置方向。反彈較大的行業仍然聚焦AI(人工智能)應用、機器人、芯片、工業軟件等新質生產力板塊。另外,醫療板塊似乎在這次關稅衝擊下免疫,其中包括創新醫藥板塊,以及具有消費屬性的中醫藥和醫療板塊等。
北水流入增加近2.5倍
經過近一個月的較量,中美貿易關係恐怕難以回到4月2日前了,兩國各奔前程的概率大大提高。對港股市場,外資這幾年以流出為主,但外資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港股這次在貿易戰衝擊下能夠迅速復原,相信離不開北水的不斷流入,以及對政策的憧憬。今年以來,南向累計已流入6041億元,日均流入為82.8億元,是去年全年的近2.5倍。去年全年共流入8078.7億元,日均則為34.7億元。高盛在近日報告中大幅上調了對內地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機制下南向資金流量的2025年預測,將預估規模從750億美元提高至1100億美元,理由是港股吸引力不斷增強。
不過,北水的流入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維持現時的速度,今年總量可能要接近兩萬億元,這有點超現實。中金在計算過內地港股基金、ETF基金的潛在空間後,認為年內相對確定增量約為2000億至3000億元。
打造更強大消費市場
除了北水的加持,政策取向對穩定市場信心十分關鍵。根據大摩的研究,短期內關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較為嚴峻的,從全年來看,關稅升級對中國經濟全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接近1個百分點。即便到年中可能會推出更多的刺激政策,包括預計下半年將額外推出1萬億到1.5萬億人民幣的補充刺激政策,但這些措施只能部分抵銷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關稅帶來不穩定的前景下,從政府到各行各業,都寄望加大改革步伐去提振國民對未來的信心。在不久之前舉行的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要增加家庭需求、促進消費以及增加家庭收入。
大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更建議,政府可以實施可持續的政策提供社會福利,為農民工提供醫療福利和教育機會。現時在內地的相關討論正逐漸形成共識,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應該更加關注社會福利,或許能夠重塑發展理念。十多年前,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目標,即使面對美國的打壓,但中國的產業政策,迄今已取得了不錯成果。在吸取過去各方面的經驗後,政府有能力可以加快改革步伐,通過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以打造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