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人文灣區/灣區文化交流再添翼 本地遺珠煥新枝

時間:2021-01-18 04:23:14來源:大公報

  圖:大坑舞火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月前,廣東省客家竹板歌、湛江木偶戲等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事實上,香港亦有客家山歌和木偶戲的傳承和發展。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香港文化學者鄭培凱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非遺是嶺南文化的延伸,今次相關政策的出台,有助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繼而為本地樹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大公報記者劉 毅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是為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而推出。當中提到為大力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從建設並統籌歷史文化街區、構建「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演等方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香港政府從二○○六年開始籌劃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至今,對於非遺的傳承亦是十分重視。其中二○一六年成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坐落的三棟屋,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圍村之一,於一九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活化成非遺辦事處後,舉辦過多個探究老房子的非遺推廣活動,屋內尚保存完整的客家人生活用具,如今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非遺推廣地,「此前,一直在此舉辦的『同樂日』也是令公眾更立體地認識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鄭培凱說。

  非遺傳承人 兩地際遇殊

  老房子、舊建築可作為非遺展示地,這在香港已經實施。《規劃》中也提到建設和統籌用好大灣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名人故居、會館商號等,鄭培凱相信,這一政策出台後,能夠令城市更添文化氣息,也符合大灣區整體發展的願景。

  去年年底,廣東省的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飪技藝、米粉製作技藝(沙河粉傳統製作技藝)、潮州古建築營造技藝六項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禪宗祖師傳說(六祖傳說)、獅舞(上川黃連勝醒獅舞)、獅舞(瑤族布袋木偶戲)、木偶戲(湛江木偶戲)等十二項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擴展項。廣東省非遺文化之豐富由此可見一斑。

  「內地非遺傳承人可獲國家補助,他們是真的以此為榮,當地人都很重視自己的非遺文化。」鄭培凱認為,相比較內地對於非遺的重視程度,雖然伴隨涼茶、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出現了年輕傳承人的身影,但部分香港人依然只關注眼前,沒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認為非遺與自己關聯不大。但事實上不少香港年輕人的祖輩,他們的生活習慣,可能就是今日非遺的一部分。

  增北上灣區創業機會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都市,香港擁有無可複製的歷史文化特色。南來北往的人選擇在香港定居,客家人從內地遷徙來港,在本地形成了充滿特色的宗族文化。「比如潮州盂蘭勝會、春秋二祭等慎終追遠的民間信仰,不僅是社區間的紐帶,更是嶺南地區宗族歷史的印證,而這些習俗在廣東省等地卻在不斷消失。」他認為,伴隨《規劃》出台,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平台共享、資源共享,可以令香港加強推動自身非遺優勢項目,逐漸形成優勢互補。

  提到本地非遺傳承優勢,鄭培凱特別講到「港式奶茶」。翻看資料,康文署於二○一七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於二十個項目中佔據首位,如今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生活象徵。鄭培凱表示:「現在不少本地青年北上大灣區創業,他們可以選擇經營這樣一間奶茶店。」

  鄭培凱認為本地一大不該被忽略的非遺項目是戲棚文化。傳統粵劇戲棚是一門流傳數百年的工藝,用竹枝、索繩縱橫交錯成粵劇舞台,蘊含深厚的民間智慧,搭建起來也充滿巧思,「如今,只有香港還保有戲棚文化,卻面臨瀕危,年輕人入行,要從學徒做起,且日曬雨淋,就算可以如內地一般獲得政府補助,但年輕人也覺得不值得去做,畢竟人總要生活。」

  香港作為面向世界的窗口,又是中西合璧的現代都市,並不缺乏創新力,「如粵劇、詠春拳等非遺項目,由內地傳入香港,繼而在本地煥發生命力;香港非遺也可在大灣區綻放光彩。」他認為今次《規劃》的助推,令粵港澳三地可聯合打造灣區人文精神。各城市也可發揮自身優勢,有利於推動民間非遺交流,加深年輕人對非遺的正確認知,增強文化自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