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盛世反恐 信仰抉擇

時間:2017-7-24 9:02:38原創:大公網

石 磊

這是發生在中華大地的《反恐24小時》;這是發生在大唐盛世的《刺客信條》;這是《長安十二時辰》。

關鍵詞:盛世

「升道坊裏有一個專做畢羅餅的回鶻老頭,他選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餅剛出爐時味道極香。我從前當差,都會一早趕過去守在坊門,一開門就買幾個。」他嘖了嘖嘴,似乎還在回味。「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們偷偷加了葷油,口感可真不錯。」

書海漫遊

由曹盾執導、根據同名原著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超級劇集」,預計明年在內地問世 網絡圖片

「盛世」是整個故事的背景。時值天寶三年,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之治」之時,正是名副其實的「大唐盛世」。閱讀之感,就如同戴上了VR眼鏡,以字為橋,以書為媒,整個身心浸入書中。朱雀大街、東西二市、雕胡飯、畢羅餅……那些只在泛黃的文獻中出現的字眼,立體了,活泛了;這種立體與活泛,固然來自作者對長安城各種細節的描寫,包括布局、建築、器物等等,更來自作者除了幾位主角之外,還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當世人物,不但有兇狠忠誠的突厥狼衛,還有守在城門口為了小小賄賂就睜隻眼閉隻眼的通關老吏,不但有為了討貴人歡心圈地強拆的黑幫混混,還有人微言輕卻重情重義的駱駝販子……正是那些並不戲劇卻充滿生活氣息的角色,使得這個詩人筆下「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只在歷史上輝煌壯麗的長安城,有了生命,有了溫度。

關鍵詞:反恐

整整一層,無論銅鏡、瓷瓶、螺屏、絲席還是身在其中的活人,先被衝擊波震得東倒西歪,然後又被火雲洗過一遍。緊接着,燈樓上層轟然塌砸下來,燃燒的樓尖撞在外壁被折斷,旋轉着切入這一層,帶來了無數橫飛的碎片與火星,場面悽慘之至。

「反恐」是整個故事的主幹:一批突厥亡命之徒潛入長安,計劃在全年最熱鬧的上元節時,對帝國的心臟發動「恐怖襲擊」,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以「靖安司」為首的長安守護者。這種正與邪的對立、守護與破壞的對抗,儘管發生在一千多年之前,但因為建立在「恐怖襲擊」這一貫穿古今的元素之上,與今天的讀者近了一步。

關鍵詞:信仰

一個出賣同僚換取情報的卑劣之徒、一個狠戾冷酷的前「不良帥」、一個放言保護微不足道的民眾的聖人、一個對朝廷不滿卻又拚命辦事的幹員。種種彼此矛盾的形象,讓姚汝能陷入認知混亂中。

或許是致敬,《長安十二時辰》裏的主角,與許多港產警匪片一樣,在故事開始時是一個蒙冤入獄的死囚。機緣巧合之下,他變成了那個承載着全部希望的孤膽英雄,一面因官府的全城通緝而疲於奔命,一面要為了拯救全城百姓而以命相搏。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張小敬,是一個極其簡單又異常複雜的人物。簡單,在他從始至終對於「正義」毫不動搖的追求;複雜,在他心中的「正義」半黑半白,半陰半陽:他會為了獲取情報毫不留情地殺死同伴,也會為了保護昔日戰友之女以身犯險;會用殘忍異常的「來氏八法」拷打嫌疑,也會盡心盡力幫助素不相識的市井小民。這些看似互不調和的矛盾,經過精心鋪排的情節,在同一個角色身上共同呈現,卻令人絲毫感覺不到矛盾與違和,正是作者功力之所在。

關鍵詞:抉擇

倘若你身在一條木船之上,滿是旅人,正值風浪滔天,須殺一無辜之人以祭河神,否則一船皆沉。你會殺嗎?

這是故事中張小敬所面對的難題,與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的「火車難題」異曲同工。抉擇的一端是利益,另一端是道德,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無論如何選擇,都是對另外一端的放棄,都是永遠的兩難。

書海漫遊

隨書附贈的「長安十二時辰地圖」網絡圖片

這種面對兩難的抉擇,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就如同愛情,是永恆的主題一般。這些問題之所以能重複出現,讀者觀眾也不會心生厭倦,在於這些問題本無完美的解決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故事中,在不同環境下,面對同樣問題的彷徨與糾結、捨得與捨不得,都是「戲」之所在。

關鍵詞:居安 思危

「……朝堂、利益……你們整天考慮的,只是這樣的事嗎?這長安城有百萬之眾,從昨晚到現在,多少無辜被波及,到底人命被當成什麼,為什麼你們首先關心的,不是這些人?為什麼你們對這樣的事,能處之泰然?」

《長安十二時辰》的作者是有「鬼才」之稱的馬伯庸。他擅長重構歷史,而這種重構不同於《步步驚心》、《回到明朝當王爺》或者《超時空男臣》那種天馬行空的穿越,而是用奇特的想像和邏輯嚴密的虛構,填滿真實歷史的縫隙,出人意料卻又環環相扣。字裏行間,滿是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淵博的歷史沉澱。

此前看馬伯庸,是透過《風起隴西》的縝密、《三國機密》的機巧以及《古董局中局》的奇詭。而這次《長安十二時辰》則是他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在有限的時間內(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有限的空間內(長安城)戲劇衝突集中爆發;有輝煌壯麗的場景,有驚心動魄的動作,還有纏綿悱惻的感情……但馬伯庸的野心顯然已經不止是講一個故事了,而是在象徵與隱喻之中,有了折射當下的現實意義。

君不見那長安,正是歌舞昇平,四方來朝;

君不見那大唐,正是太平盛世,氣吞萬方;

君不見那上元佳節,三日狂歡,就花費四百萬貫搭建華麗燈樓;

君不見那唐朝上下,上到高官廷臣下到城門小吏,只見眼前利益,不顧大局安危……

打開書本,那昔日大唐是盛世;盛世之中,不頌太平卻立危言,用意在警醒世人:即使身處百年難遇的「盛世」,即使享受的是無憂無慮的「太平」,也不能只看到滿城繁華,其實還有很多危機在陰影之中蠢蠢欲動,歸根到底,四個字:「居安思危」。

 
書海漫遊

《長安十二時辰》

  • 馬伯庸

簡介

  • 這是發生在中華大地的《反恐24小時》;這是發生在大唐盛世的《刺客信條》;這是《長安十二時辰》。「盛世」是整個故事的背景。時值天寶三年,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之治」之時,正是名副其實的「大唐盛世」。閱讀之感,就如同戴上了VR眼鏡,以字為橋,以書為媒,整個身心浸入書中。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 出 版 社:湖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