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道 探討世道

時間:2017-3-6 9:36:42原創:大公網

大公報記者 王志民 劉 毅

一九九九年,張學良曾為何志平新書《中國情懷——醫言香江》作序謂:“何醫生從美返港,為要展抱負尋理想,矢志為國家人民服務,昭然若揭,其志可嘉。從醫學到人生,融合一份超脱的意境。”時隔多年,該書由香港文匯出版社再版發行,近日在香港各大書店上架銷售,如今閲來,十八年的時空並沒有令此書褪色。無論是描述香港紛紛擾擾的醫療問題,還是一攬子建議;無論是醫療福利的論述,還是病人與醫生權益的爭論,依然具啟示意義。

書海漫遊

書中刊登政府醫院病房相片

何志平這位本港眼科名醫,二○○二年告別手術枱,受邀進入香港特區政府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五年後,卸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一職,創辦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成為一名民間外交家、社會活動家,遊走於世界各國,被外界稱之為“民間大使”。書中不少章節的字裏行間,流露出“中國情懷”的抱負。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何志平,聆聽他從醫道談到世道,從“依然香江”談到家國情懷。

致力推動香港眼科發展

該書選取文章為何志平十八年前發表在香港多家報紙上文章的集結,除了從醫者角度理性評論香港醫療問題之外,亦是一位在港行醫者的情感表白,展露醫者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及診症室一瞥。何志平于書中闡釋多個命題,譬如本港醫療願景、醫療問責制度、醫療事故、中西醫合璧等,且詳細記錄作者行醫時的所見所感和發表對當年重大醫療新聞的看法,如發生在一九九七年因禽流感而引發的“殺雞行動”。

一九八四年何志平放棄哈佛大學教授的優厚待遇,毅然返回香港,他創建中文大學眼科學系,令香港的大學院校和醫院中,眼科掛靠醫學外科的百年歷史終結,眼科學走上專科院系獨立之路。他致力於推動香港眼科發展,關注香港醫療法制、行業規管等。

書海漫遊

書中圖片顯示眼科醫生通過精密儀器進行模擬手術

何志平一直關注香港醫療人才的培養問題,在醫生崗位的實踐中探討香港整個醫療體制如何更有利於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他認為醫界是個小世界,醫者仁心是對良醫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書中記載何醫生行醫經歷,經年累月已看遍形形色色患者,諸如為與心儀的女同學一樣戴上眼鏡而謊稱視力不佳的小男孩;因解決“鬥雞眼”而重拾自信的女孩子;因為要強而偷看視力表的青年……一個個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回答着“醫生是醫病還是醫人”這個千年討論不絕的話題,同時也印證了名醫與醫匠的根本區別。醫生的醫德與人性光輝,就在書中這些小故事小細節中不經意流露。

改革開放初期何志平高度關注內地發展,關注內地的眼科患者。他積極推動中國治盲防盲工作,籌組“視覺第一中國行動”,訪問內地特別是偏遠內蒙古、青海等地區。

轉職為本港望聞問切

二○○二年,何志平受邀成為香港特區政府一名問責官員——民政事務局局長。在他看來,雖然不在手術枱前,但依然是一名“醫生”,只是“行醫”對象轉向了社會,面向社會進行“望聞問切”——望:關注民情;聞:傾聽民聲;問:諮詢民需;切:號社會之脈動,力求付諸解決。

何志平從香港迴歸前加入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開始,就深刻認識到家國情懷的重要。自擔任民政事務局局長開始,他積極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推動國民教育。何志平勉勵他們努力為建設香港報效祖國努力學習,從文化、歷史等對國家認識的層面,從細微深處開展國民教育。二○○四年,民政事務局連同轄下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和青年事務委員會,成立了“國民教育專責小組”。目的是制訂在學校以外推廣國民教育的策略及計劃。那前後的幾年,是香港國民教育的黃金時期。

書海漫遊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何志平 何志平供圖

打開電視,你會看到每天在香港各大中文電視台的主要新聞前播放一次《義勇軍進行曲》,這是在何志平的倡導下從二○○四年國慶日期間,首次貫以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宣傳短片。國民教育專責小組還找來成龍等打拼成功人士講解有關國歌的歷史、制定的時代背景及歌詞的精神等,以“心繫家國”為主題播放短片。至今,香港電視上定時定期播放國歌,成為常態。

何志平堪稱一位開拓性官員,從奧運馬術比賽、重啟搶包山,到推出一系列文化政策,資助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創辦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扶持香港青少年團體,積極支持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訪;組織青年每年五月四日舉辦青年節活動;舉辦粵港澳青年高峰論壇;舉辦系列宗教活動,包括法門寺佛指舍利來港展出、青海西藏大德高僧來港為香港祈福,以及國際道德經論壇等,以港人的興趣來推動他們與國家的融合……

向外國人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香港舉辦的主題為“新形勢下的中美關係及全球政治格局”的“中美對話”論壇引起各方高度關注,這是自二○一二年以來,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在香港及華盛頓舉行的第十一場“中美對話”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主辦,美國能源安全委員會協辦。無論是研討話題還是與會的高級別人物都引起香港各界廣泛的討論。

二○一三年,何志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創辦“中國故事”演講會,通過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來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這是首個由中國機構在聯合國創辦的年度活動,是客觀介紹今日中國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之道路”、“新型城鎮化之路”、“一帶一路與新型國際合作論壇”、“十三五規劃與中國的新座標”等一個箇中國問題的專題,在聯合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國際舞台上唱響。

華盛頓智庫、美國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長蓋爾.拉夫特(Dr.Gal Luft)、美國雜誌《君子》評為美國最傑出及睿智人士之一的蓋爾.拉夫特多次參與“中美對話”和“中國故事”,他稱讚何志平是以美國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和語言來介紹中國,“我欣賞他,尊重他的觀點”。

何志平創辦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希望利用香港人了解西方、熟悉國際話語體系之長,開闢民間外交、公共外交通道,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何志平相信這也是一種“醫道”:為世界的和諧,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相知相信而“望聞問切”。正如《中國情懷——醫言香江》的書名一樣,以粵語讀來,“醫言香江”即是“依然香江”。何志平相信香港迴歸二十周年,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這座世界級城市依然活力四射,魅力依舊。而留守在香江的人,情懷不變。他更堅信,中國情懷,四海一心;風聚雲散,依然香江!

 
書海漫遊

《中國情懷——醫言香江》

  • 何志平

簡介

  • 一九九九年,張學良曾為何志平新書《中國情懷——醫言香江》作序謂:“何醫生從美返港,為要展抱負尋理想,矢志為國家人民服務,昭然若揭,其志可嘉。從醫學到人生,融合一份超脱的意境。”時隔多年,該書由香港文匯出版社再版發行,近日在香港各大書店上架銷售,如今閲來,十八年的時空並沒有令此書褪色。無論是描述香港紛紛擾擾的醫療問題,還是一攬子建議;無論是醫療福利的論述,還是病人與醫生權益的爭論,依然具啟示意義。
  • 出版時間:2017年
  • 出 版 社:香港文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