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大開「腦洞」的歷史書

時間:2017-2-13 8:33:19原創:大公網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二○一四年)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書。不僅因為它的副標題「從動物到上帝」所表達的作者宏大的企圖心,而且因為書所涵蓋的內容極為廣博,除歷史學外,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生態學、生物學等也被作者收入囊中。書的作者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是出生於一九七六年的年輕學者,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此書在二○一二年以希伯來文出版,很快被翻譯成近三十種文字,在學界與公眾中都廣受好評。全書思想縱橫古今,筆法大開大合,一掃微觀化、碎片化的史學流行風,令人耳目一新,並促使人重新思考「什麼是歷史」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尼 三

三次革命改變人類史

在本書第一章,作者開宗明義地說,在人類歷史演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七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一萬二千年前,「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歷史加速發展。大約五百年前,「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讓歷史畫下句點而另創新局。「這本書的內容,講述的就是這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生物。」

書海漫遊

繁體中文版《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天下文化,二○一四年) 網絡圖片

先看「認知革命」,它使智人變得聰明,學會了以新的方式思考,用新的語言溝通。作者還銳利地指出,這場革命要害之處還不在於提供類似「河邊有隻獅子」這樣的事實判斷,而在於「能夠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資訊」,「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討論虛構的事物」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有了這種能力,便可以編織出許多虛構的故事。有了這些「故事」,就能讓一大批互不相識的人聚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件宏偉的事業。用作者的話說,「無論是現代國家、中世紀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像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像是兩個天主教徒,就算從未謀面,還是能夠一起參加十字軍東征或是一起籌措資金蓋起醫院,原因就在於他們同樣相信神化身為肉體、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救贖我們的罪。所謂的國家,也是立基於國家故事。兩名互相不認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都相信塞爾維亞國家主體、國土、國旗確實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險拯救彼此。至於司法制度,也是立基於法律故事。從沒見過對方的兩位律師,還是能同心協力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辯護,只因為他們都相信法律、正義、人權確實存在。」

其實,除了光輝的事跡受到故事的鼓舞之外,歷史上人們互相廝殺、血流漂杵,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對「故事」的信奉或被其蒙騙。由於「認知革命」的發生,智人生活在了「雙重現實」之中,一方面,是河流、樹木、獅子這樣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則是神、國家和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而且想像現實日益強大,甚至開始主宰客觀現實。讀書至此,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想起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我想,赫拉利在寫作《人類簡史》時,可能也受到了這部名著的影響。

書海漫遊

左起:魯道夫人(距今約二百萬年),直立人(距今約二百萬至五萬年),尼安德特人(距今約四十萬至三萬年) 書中圖片

在「認知革命」和「農業革命」之間的漫長歲月裏,智人帶着他們新get的故事技能,在全世界四處遊蕩,重新塑造着這個星球的面貌,於是,許多物種遭遇了滅絕的命運。「在澳大利亞當時二十四種體重在五十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二十三種都慘遭滅絕」,「北美原本有足足四十七屬的各種大型哺乳動物,但其中三十四屬已經消失;南美更是在六十屬之中失去了五十屬」。作者認為,這個過程至今還在繼續,日益糟糕的環境就是其表徵,「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為人類盤中佳餚的家禽家畜。」

接下來,在距今大約一萬年前,一場發源於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東部的丘陵地帶的「農業革命」發生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就此發生改變。這場改變被赫拉利稱為「最大的騙局」。在書中,他巧妙地站在小麥的視角來看待這場「革命」,指出正是農業活動迫使人類永久定居在麥田旁,因此,「其實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作為歷史的轉捩點,「農業革命」讓智人拋下了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自外於這個世界。世界的面貌又一次發生了重大改變,存在了幾百萬年的小部落逐漸被城市、王國和帝國取代,阿卡德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以及中國的秦朝出現了,這些組織形態又把人緊緊地聯繫起來,促使「大型合作網絡」的進一步形成。因此,「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雙重現實」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現實社會的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加完整細緻,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各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所包圍,按照特定的方式思考和行事,而這種「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造之物,便是我們所說的「文化」。

書海漫遊

保加利亞馬古拉洞穴(MaguraCave)的岩壁上,繪有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以及早期青銅器時代的精美壁畫 KlearchosKapoutsis攝

最後,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科學革命」,又一次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用赫拉利的說法,這場革命最重大的一刻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上午五時二十九分四十五秒,第一顆原子彈引爆。「從這時開始,人類不僅有了改變歷史進程的能力,更有了結束歷史進程的能力。」然而,赫拉利憂慮的也在於此:我們擁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幾乎不知道該怎麼使用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類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時代更不負責。

歷史女神的盲目與洞察

《人類簡史》的閱讀體驗是愉快的。作者的筆在歷史和現實中穿梭,時而感慨時而調侃,而當他把過去的光芒引射到現在,就幻化出一串串富有哲理的見解,給人以啟發。比如,談到人類為了增加日常糧食供應或支持某種神廟的建築或其他什麼原因,最終作出從採集者向農夫轉變這一「誤判」時,赫拉利沒有像有的史學家那樣把重點放在「誤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而是筆鋒一轉,說了如下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奢侈品史上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變成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着就是一種依賴。最後,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接着,他又以寫信為例,傳統信件時代,我們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聯絡的事時才會寫信,寫起來字斟句酌,對方回信也同樣慎重。而現在,隨手就會寄出一份電子郵件,可能只要一分鐘就收到回信了。「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然而,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這時的赫拉利似乎從一個錙銖必較的史學家變成了一個天馬行空的哲學家,類似的筆法在書中還有許多,背後透出的依然是作者對歷史的洞見。他說:「歷史就是這樣一團混沌,歷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無法預測得十拿九穩。在同一時間,有多方力量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只要某方力量有了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混沌系統又分為兩級,一級混沌是指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比如天氣狀況,雖然受到的影響因素非常多,但天氣預報本身並不會影響天氣,但歷史是一個「二級混沌系統」,也就是說,它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更加無法完全預測。因此,歷史的選擇並非為了人類的利益,隨着歷史的演進,我們無法證明人類的福祉必然提升。也沒有證據表明,對人類有益的文化就會成功擴張,對人類無情的文化就會消失。所以,學習歷史不是也可能預測未來,而只能是為了拓展視野,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未來的可能性則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就像目盲者的心靈有時反而更加清澈一樣,或許正是歷史女神的盲目,給了人們從過去關照今天的機會。

社會發展史的精緻「逆襲」?

《人類簡史》中有不少「中國元素」。比如,寫到智人的大腦內部結構與我們不同因而認知能力十分受限時,作者說「想讓遠古智人說中文、接受馬克思主義信條,或者明白演化論,應該都是緣木求魚」。又如,寫到帝國的出現時,作者說:「在東亞,大約在西元前七千年,開始在黃河流域出現小村落,最後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由秦始皇統一天下。秦朝約有四千萬人,稅收得以支持數十萬士兵,以及共有超過十萬官員的複雜朝廷系統。」

書海漫遊

雖然中國人寫的「世界史」裏常常沒有中國,但其他國家史學家撰寫的世界史中還是能看到中國的,比如享有盛名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便是如此。不過,在大多數作品中,中國是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即地區史的主體而存在。《人類簡史》中的中國卻是作為人類發展史的一個例證出現的。高毅在推薦序中揭開了謎底,「該書中文版所參照的英文版,原來是作者特地為中國讀者『量身定做』的。他給各國的版本也都下過同樣的功夫─作者的功力之深,由此可見一斑」。由此確可見到作者寫書的用心和苦心,但讓我感嘆的還不在於此,當然也不是作者作為一個世界史學者對中國史例的熟悉,而是他對於自己構建的人類史敘述框架之解釋力充滿自信。也就是說,在赫拉利心中,這一體系具有普適性,為便於中國讀者閱讀,可以用中國的事例來說明,為便於其他國家讀者理解,也可以換作那個國家的史事。

這種思想我們似曾相識,這就是幾十年前在中國歷史學中神聖不可侵犯、現在卻很少有人願意提的社會發展「規律」或「鐵律」,我們也一度將之稱之為「社會發展史」。在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中國學界,它曾是一門顯學。當年的「社會發展史」寫作雖不及赫拉利精巧,但也是把「從猿到人」作為第一章,從自然界寫起,不像後來的歷史書那樣乾脆割棄了人與自然將分未分的那些漫長歲月。當然,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沒有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描述得那麼機械,而是充滿了宗教情懷和「天道關懷」。正因為如此,這本以「人類簡史」為名的書卻以批判人本身為基調。或者說,對「人類中心主義」及其帶來的一切的批判,構成了本書基本的價值取向,就像書的第一章的標題所說的「人類:一種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物」。不過,如果我可以表達一些不同意見的話,那麼,人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他會給自己寫一部「簡史」,難道不是嗎?

 
書海漫遊

《人類簡史》

  • 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簡介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二○一四年)是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書。不僅因為它的副標題「從動物到上帝」所表達的作者宏大的企圖心,而且因為書所涵蓋的內容極為廣博,除歷史學外,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生態學、生物學等也被作者收入囊中。
  • 出版時間:2014年
  •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