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的微笑:誰在收藏中國帶來的思考

時間:2017-2-6 9:12:35原創:大公網

《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不啻為一部中國文物的海外歷險記。文物沒有腳,自己不會走。稍微了解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能猜到它們是怎么流失到海外的,但本書對個中細節的揭示,依然令人驚心動魄、百感交集,而且作者還提出了關于「文化掠奪」的深刻問題。

文:尼 三

額爾金伯爵之問

我建議,讀這本書不妨先讀「后記」。作者在后記中介紹了「額爾金主義」,這是「文化掠奪」的代名詞。十九世紀初,擔任英國駐奧斯曼大使的額爾金伯爵向蘇丹提出,希望在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進行考古發掘。當時,神廟瀕臨坍塌,伯爵如愿以償,他鑿下了五十六塊大理石雕刻、十七塊三角楣飾、十五塊墻面雕刻,和其他文物一起運回了英國,后來以三萬五千英鎊賣給了英國政府。那么,問題來了,額爾金伯爵的行為是對文物的保護還是掠奪呢?

書海漫遊

英 文 原 著 《The China Collectors:America'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Art Treasures》,St. Martin's Press二○一五年三月出版 網絡圖片

類似的疑問也出現在中國。二十世紀有位國際大古董商名為盧芹齋,他本是浙江人,先后旅居法國、美國等。據說,目前存在于海外的中國古董,約有一半是經盧芹齋之手售出的,其中不乏國寶級文物,比如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一九○九年,昭陵六駿仍在原址,法國學者愛德華.沙瓦納還給它們拍了照片。一九一三年,這批珍貴的浮雕被運離昭陵,差點成為袁世凱御花園里的裝飾品。接著,「極可能在袁家協助下,盧芹齋得以把兩件駿馬浮雕運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盧又把它們租借給賓州大學博物館,最后,賓州大學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勝利留聲機公司」創始人埃爾德里奇.約翰遜以十二萬五千美元的價格將其留了下來。

一九五○年,盧芹齋宣布關閉自己的紐約古董店。他說:「或許,我的一些同胞,譴責我把一些文物運出中國。現在,那些文物被認為是國寶。我希望,他們應該首先指責當地居民。過去,他們對那些文物漠不關心。因為,我從祖國出口的任何文物,均是在與他人競爭中從公開市場購買。可以說,我本人從未從原址搬走過一件文物……今天,我感到高興,那些經我手出口的文物,將會安全、精心地保留給我們的后代……我也堅信,所有藝術品沒有國界,它們作為無聲的大使游走世界,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了解偉大的中國文化,進而熱愛中國。」

如何回答盧芹齋們的問題呢?不少大戰犯也沒有親手殺過一個敵國的平民,但依然要對戰爭所造成的罪惡負責。對于野蠻行徑的鏈條,良心到底該追溯多遠呢?當掠奪行徑經過若干次有意或無意的洗白之后,會真的變白嗎,參與洗白的人,是否都應承擔責任呢?面對這些問題,簡單的「對」或「錯」可能都失之草率。而《誰在收藏中國》利用了一般中文讀者很少能接觸到的西方國家博物館、大學、檔案館等機構的歷史資料,展示了寶物的「洗白」之旅,為更深入地思考上述問題提供了幫助。

「戰利品」?「商品」?

在書中,我們看到,許多文物是被明火執仗的強盜「搶」走的。「對圓明園實施搶劫后,整船整船的瓷器、珠寶、傢具、繪畫、服飾、刀劍和雕塑等,起航一路向西。奉獻給法國路易皇帝和尤金妮亞.拿破侖皇后的戰利品保留在楓丹白露宮,至今那里仍是專門收藏中國藝術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倫敦,一八六一年拍賣季(以及后來許多拍賣活動)的亮點都是那些帶有高檔的‘源自圓明園’的標牌的東方珍寶。」而西方見到的第一隻京巴狗,竟然也是這次侵略的戰利品,更絕的是,維多利亞女王本人給小狗起名為「Looty」,意思是「戰利品」。

不過,事情的復雜之處在于,也有很多文物是被「買」走的。一九二二年,賓夕法尼亞州藝術博物館(今天的費城博物館)館長蘭登.華爾納發表聲明:「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已經大規模拓展了人類的歷史知識,還順手牽羊地從中國新疆帶回了不朽的歷史杰作,以此豐富自己的博物館。在那方面,美國人沒有任何貢獻,幾乎已成為令人倍感恥辱的一件事兒。」在這番「痛心疾首」的鼓動下,美國掀起了一輪瘋狂收藏中國文物的浪潮。前文提到的「颯露紫」「拳毛騧」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片浮沫。

書海漫遊

北魏時期的明器陶馬,安大略皇家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收藏書中圖片

大舉收購文物當然少不了財力雄厚的金主。洛克菲勒家族也因此鐫刻在藝術品流轉史上。小洛克菲勒「引以為豪并愛不釋手的,是他內容廣泛、自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間的中國瓷器收藏……他手拿著放大鏡,仔細查看那些打算買入的瓷器,確保它們沒有破裂或經過修復」。他自己也說:「我從未在馬匹、游艇、汽車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費過錢財,我唯一的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錢的東西。我發現研究瓷器是極好的娛樂和消遣,我已經對它們愛不釋手。……這些美物會永遠給我自己、我的朋友和我的妻子帶來歡樂,隨著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們也會欣賞那些美物。」小洛克菲勒買入了超過四百件中國瓷器,花費總計超過一千萬美元。他對摩根的收藏尤其著迷,一九一五年,摩根租借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批中國瓷器出現變故,被整體打包賣給了杜維恩兄弟,而小洛克菲勒則買下了其中的精品。

還有一類「收藏者」是以學者、考察者的身份出現的。作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察隊成員,一九○一年至一九○四年間,勞費爾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一九○三年,當他來到天津,隨行的裝載古代陶瓷和青銅器的馬車就有七輛之多。一九○四年,當他離開中國時,先后分九批運走了三百零五大箱物品,包括七千五百件文物、五百冊古籍善本以及五百個蠟筒唱片,他的收藏雖然以民俗和民族志藏品為主,但也千方百計從貧困的收藏家、太監、鴉片癮君子、和尚和古董商那里買入青銅器、石雕、漢代陶瓷,以及繪畫。

一九○八至一九一○年,以及一九二三年,勞費爾又多次前往中國西藏和內地考察,找到西藏文物四千件,內地文物一萬九千件,正是它們構成了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藏品的核心,其中,中國早期陶瓷和玉器尤為豐富。勞費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東方」藏品的最后定調人。他自己說不愿意被戰利品和贓物玷污雙手,實際上,本書作者通過對哈佛大學檔案的調查發現,勞費爾的道德標準并非堅如磐石,對于義和團期間從皇宮掠奪而來的文物,採取了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這并非個例,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收藏的甲骨和陶器,刻寫著在河南傳教的英國國教主教懷履光的「事跡」。他與盜墓賊稱兄道弟,密切關注著墓道里的進展,而盜墓賊們也經常光臨他家的后門,憑藉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懷氏成為科雷利館長的授權供貨商,充實了博物館的寶庫。

最后,在中國珍寶的洗白之旅上,我們還看到了它們的同胞,充當著西方人白手套的角色。比如,清末重臣端方,他在藝術品國際流動中的地位,以前很少受到專門的關注。《誰在收藏中國》則揭示,端方在美國考察期間,將政治和藝術融為一體,經常把他本人收藏的古代陶器、玉器和青銅器送給與他會面的州長、市長、教育家、博物館館長等人。在國內,端方利用自己的地位,把最新出土的文物收入囊中,還為自己的收藏編撰了《陶齋吉金錄》。他身邊聚集了一批收藏文物的朋友,一九○六年至一九○九年擔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徵集代理的福開森就是端方家的常客。后來,福開森買下了端方珍藏的一套青銅器。這套西周時期的禮器至今被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青銅時代展廳最重要的位置展出。

楚人失弓 誰人該得

翻讀這本書,我想起「楚人失弓」的故事。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和求之?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據說,老子聽說此事及孔子的評價后,採取了更加超脫的態度,說道「去其人而可矣」。

書海漫遊

鏤空龍虎飾卧蠶紋璧,東周時期玉器。現藏於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of Art) 書中圖片

文物的流失和歸還,是當下一個熱門話題,不少人持的是「何必楚也」的態度。事實上,確有一部分收藏者的手段相對「正當」。比如,最早收藏甲骨文的外國人、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明義士,總共收集了近三萬六千件帶銘文的甲骨,以及兩萬三千件其他古代文物,從而使得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成為西方首家開創性地系統收藏甲骨文和古代青銅器的博物館。再如,美國公使康格的夫人莎拉.康格,這位慈禧老佛爺的「閨密」,是最早收集中國宮廷服飾的收藏家。一九○三年,她給女兒寫道:「最近,我得到了一些頂級藏品。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想要得到它們,但不知道如何得手。中國的公主和夫人們協助我收集了她們漂亮的服飾,以及沒有公開出售的其他東西。」康格的繼任者柔克義在中國期間,深入藏地考察,收藏了大量西藏文物,以及蒙古語、滿語、藏語,當然也包括漢語的善本,其中的一千一百冊如今藏于弗利爾美術館,六千件則在國會圖書館,后者也因此成為西藏研究的一個重要中心。還有協和醫學院的約翰.格蘭特的妻子夏洛特,在北京的十四年里,她收藏了五百多件服飾,包括長袍、補子、袋子、錢包、手袋、髮飾、頭飾、鞋子、領子、袖子等等。日本人進入北京后,她返回美國加州的伯克利,藏品塞滿了三十九個行李箱。這些藏品包含了許多清宮服飾,后來被捐給了丹佛博物館。

但在我看來,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忘記支撐這些「正當」手段的,是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強勢地位及其文化威懾。在這個意義上,「何必楚也」的態度看似寬容大度,以天下為懷,實則昧于世理又不通情理。在民族國家的現實世界格局下,國界是不容否認和忽視的現實存在,全球化的不斷蔓延,或許會在空間上消弭這種界限,但卻會在心靈上鞏固國族的認同。書中說,多年以來,法國人以楓丹白露王宮收藏的圓明園文物為榮,而現在榮耀感正在消退,法國公眾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更何況,大部分古代藝術品的外流并非中國無意之失,而是被巧取豪奪,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幾乎都有著一份家國之情,正如書的譯者所言,「本書的翻譯,卻自始至終讓人備感郁悶壓抑,難以輕松樂呵」。正因如此,思之再三,我還是以「強盜的微笑」作為了這篇小文的題目。

 
書海漫遊

《誰在收藏中國》

  • 張建新、張紫微譯

簡介

  • 《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不啻為一部中國文物的海外歷險記。文物沒有腳,自己不會走。稍微了解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能猜到它們是怎麼流失到海外的,但本書對箇中細節的揭示,依然令人驚心動魄、百感交集,而且作者還提出了關於“文化掠奪”的深刻問題。
  •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