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觀達茂」保留神聖的日常

時間:2016-11-21 09:27:26原創:大公網

尼 三

達茂旗,全稱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地處中國北疆,北與蒙古國接壤。「影觀達茂」系列叢書(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二○一六年)是一套以影像資料為主記錄達茂風土人情的書,共八冊。幾十位攝影家們歷經數載,從不同角度拍攝了達茂的人和生活。站在「攝影藝術」的角度,這些照片可能並無多少「藝術價值」,但它們回歸到了攝影離生活最近的那層意義,就是「拍照片」,不為宣傳誰的豐功偉績,也不為批判什麼,只是為留下生活而按動快門。翻讀這套叢書,讓我想起少年時,家鄉小鎮上有位「攝影師」,我們背後喊他「拍照的」,當面尊稱「照相師傅」,誰家有婚喪嫁娶、遠親來訪等「大事」,總會把他請來拍幾張照片,酬勞是一餐便飯或一包香煙,或只是一句「辛苦」。這位「照相師傅」注定不會留在攝影史上,卻注定會留在人們的回憶裏,因為他把最平實的生活以最平實的方式留了下來。

書海漫遊

「影觀達茂」 系列之《烏克忽洞的土豆》、《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

現代生活的節奏實在太快,常常還沒來得及站穩腳跟、喘勻呼吸,終點就已變作了起點。於是,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爭先恐後地從一個目的地趕往下一個目的地,但凡在某個地方稍稍多停留一會兒,就可能被貼上一張標籤,讀書讀久了是「啃老」,嫁人嫁晚了是「剩女」……在連按人生快進鍵的當下,以平靜的心情讀一幅靜止的照片,實在是再愜意不過的了,而當照片上的人和景還絮絮地向讀者訴說着陌生而暖心的生活時,就更是如此了。

草原女性的坎坷與歡歌

八冊書包含的內容中有不少屬於草原女性,照片上的她們,不論是勞作、休憩,是歡喜、沉思,總讓人在神情中讀出一絲哀愁,而在這哀愁的背後,則是對生活的堅定和沉着,也許正是這些,成就了蒙古族女性在生活中的獨特角色。如《托雅的頭戴》中所說,「無法預知上蒼的安排,但平靜地、勇敢地接受上蒼賜予她們的一切,無論喜樂與哀痛」。這一冊記錄了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七名蒙古族女性的歌唱與呼告,她們中最年輕的十五歲,最年長的六十歲。

書海漫遊

拉琴的阿茹娜

六十歲的是旭仁花,她跟一位活佛學過醫術,雖然只有一個助產包,卻接生了方圓幾十公里幾乎所有的孩子,百分之百成活。走在大街上,每個人的生命幾乎都與她有着某種聯繫,面對這種詩人或許會稱之為「神聖」或「偉大」的生命體驗,旭仁花的感受只是「挺高興的,就是挺高興的」。攝影師為我們拍下了現在的旭仁花,也收錄了旭仁花的家庭相冊(見圖一)。

敖敦花今年五十七歲了,她的故事哀傷而剛毅,二十三歲時成了「酒鬼的女人」,三十二歲時,成了帶着三個孩子的單身媽媽。她用唱歌掙來的錢,供養三個孩子完成學業,成了有知識的人,有成就的人,「或許是蒙古族共有的哀愁與堅定:無法預知上蒼的安排,但平靜地、勇敢地接受上蒼賜予她們的一切,無論喜樂哀痛」。

十七歲的阿茹娜生下來眼睛就出了問題,右眼球上有一片灰藍色的陰翳,現在是小有名氣的馬頭琴琴師,書中收錄了一張她拉琴的照片,一襲綠色的袍子,雙眼微閉,臉龐上揚,似乎在捕捉陽光裏傳遞的上天的信息,如她自己所說,「我的心裏是黑的,有一點點光,就想要讓那個光更大」(見圖二)。

《兩個會唱歌的老人》這一冊的主角也是女性。她們是出生於一九三一年的雙胞胎姐妹孟根其其格和烏日古木樂(見圖三),也是目前內蒙古草原年齡最長的雙胞胎姐妹。書中收錄了兩位老人的親族譜系圖,她倆養育了十八個子女,現在已是五世同堂。「蒙古族人天生能歌善舞,從小開始,歌聲始終伴隨着他們。不僅酒桌宴席上要唱,在婚禮、迎賓、送行等場合之外,還有很多領域都有特定的題材和曲風。身邊的一切山、花、草、樹、湖、生命皆可入歌。」這對雙胞胎姐妹的人生中,從未停止歌唱。「我們姐妹倆都愛唱歌,隨時都想唱,幹活唱、放羊唱、養育孩子唱;高興唱,不高興也唱;年輕時唱、年老了還唱;我們自己唱,我們的孩子也唱,我們的歌會一代一代唱下去」。兩個老人的故事讓我們讀到草原上的歌聲在民間歌手中流傳,以及歌聲中那些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心靈。

書海漫遊

「影觀達茂」 系列之《兩個會唱歌的老人》書中主角,一對出生於一九三一年的雙胞胎姐妹孟根其其格(左)和烏日古木樂

殘簡中的人生與世界

「影觀達茂」的策劃者和作者群的視角都很獨特的,書中除了收錄攝影師的作品,以及歷史老照片外,還有不少殘紙斷章的私人檔案,寫滿了凡人心事。在《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這一冊中,我們讀到蒙古族的少年對自己民族身份和文化發自內心的喜愛,他們外出求學,了解這個世界,又回來建設屬於自己的生活。這些即時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但大多已隨風消逝。幸得有心的攝影家,它們才得以靜靜地躺在書頁之間,當我們用心翻讀時才不經意地出現在眼前,袒露出一顆顆年輕而敏感的靈魂,怎不令人頓起米中得穀般的歡喜呢。

人生的殘簡值得檢視,歷史的斷片同樣需要蒐集。《冬天:缺雪的都榮草原》記載了一個故事。一九六○年前後經濟困難時期,上海孤兒院糧食和奶粉匱乏,康克清向內蒙古自治區的烏蘭夫求援調撥一些奶粉。烏蘭夫建議不如把孤兒接到內蒙古來,交給牧民撫養。周恩來認為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於是,歷時三年,江浙滬等地三千多名孤兒來到了內蒙。格日勒就是其中之一。現在的格日勒已是一個地道的蒙古族婦人了。她已經擁有了一種完全屬於牧人的氣質:沉默如山。《哈薩爾的子民》這一冊則更具人類學或民族志的意味,更加直接地觸及草原文化的精神脈絡。哈薩爾祭祀傳承四百多年至今,被稱為「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和成吉思汗祭祀屬於同一規格,同樣重要。今天,哈薩爾祭祀既是民俗文化活動,又是宗教活動。同時,哈薩爾作為國內三分之二蒙古族的祖先,對他的祭奠也是祖先崇拜。這項活動展示了薩滿教這一蒙古族古老的宗教。

攝影如何介入生活

照相機是人眼的延伸,取景框則既限制又表達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攝影在今天真的成了動動手指頭就能辦到的事情了。「影觀達茂」讓人們反思,攝影到底該拍什麼,或者說,攝影如何介入生活。叢書總編陳小波說,希望我們配得上達茂草原上微小而不屈的靈魂。按我的理解,書的作者希望展現一種神聖的日常。在書中,我們讀到鏡頭交錯而成的不同視角,卻極少被攝影師表達的欲望所打擾。《馬王巴拉圖蘇和》的攝影團隊拍攝了影像素材近五百GB,完成了口述和訪談十二萬字。從巴拉圖蘇和本人的口述中,我們知道:他為了多掙錢供妹妹上學,放棄了上學機會,和爸爸一起放牧;他一年四季穿馬靴,一年要穿掉三雙馬靴;生活中不能沒有奶茶,煮奶茶不能少了牛奶、茶和鹽。我們還知道:這位被稱為「馬王」的老人會給馬扎針治病,他選馬的三個標準是「忠誠、善於交流、長相」;他的人生信條是「再苦也要笑」。在老伴哈斯高娃的口述中,我們知道:她懷孕時,馬王看着她的大肚子也會說些好聽話。在女兒娜荷芽的口述中,我們又知道:馬王給女兒從馬群裏挑了一匹小棕馬,特別乖,沒有脾氣(見圖四)。

書海漫遊

馬王的女兒

攝影應該介入生活,但不應把鏡頭當做剪裁、拼貼現實的剪刀,攝影師與其試圖用某種觀念俘獲生活,不如把自己深深地浸入生活之河,與之浮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以藝術的手法回應內生於生活的宏大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本來就在生活之中,是每一個擔當現實生活的血肉之軀無法逃避的。《冬天:缺雪的都榮草原》(見圖五)講述了一個斷裂與彌合的故事,把遊牧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間隙以圖像所特有的直觀和衝擊展露給世人。隨着現代工業文明的擴張,傳統遊牧方式在有的地方被摒棄,那麼,定居之後的遊牧人在都市和牧區之間何去何從,如何確定自己的身份呢,這正是每一個草原人和關心草原的人無法迴避的。《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則告訴我們一個「遷來」與「離開」的傳奇。溫都不令,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高處的山灣子」,這是達茂的一個村,當年走西口的移民們曾在這裏聚集而居、生息繁衍。村子裏的每一戶人家都清楚自己的血脈出處。今天,在中國社會人口大規模流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巨變中,溫都不令又成為遷徙鏈條的一環,不過這次不是遷入而是遷出,村民陸續搬離這個地方,留下來的居民只剩四十七戶。在這個意義上,《冬天:缺雪的都榮草原》《溫都不令:正在遷徙的村莊》和前面提到的《蒙古族少年的回家之旅》形成了一種對照和呼應。但多少讓讀者有些遺憾的是,叢書對此似乎缺少線索性的主旨論述,這讓八冊書之間的黏性不足,成了一袋各歸各的馬鈴薯。

說到馬鈴薯,中國是世界土豆的主要產地,內蒙又是土豆的主產區。土豆在達茂有個富有地方風情的別名──「牛羊肉伴侶」。叢書中《烏克忽洞的土豆》這一冊最有趣味,如果用網絡的語言,書名不妨改為「一顆土豆的馬背之旅」。伴隨着攝影師的鏡頭,我們看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土豆在內蒙的播種、收穫和窖藏,以及為了給土豆「喝水」而人工增雨的圖景。更重要的是土豆背後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們:「從早上七八點鐘到晚上七八點鐘,收土豆的人們要在地裏幹一整天,午飯也在田間:即食麵、饅頭和開水。」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土豆的生命歷程,更是濃郁的人情,如書中所言:「我們想請大家一起來分享自己和土豆的故事,因為食物不只是飽腹,食物裏有鄉愁、親情和友情。」其實,不僅土豆,「影觀達茂」所關照的,又豈止達茂,更是人情冷暖、世道人心呵。

(感謝曹旭、楊靜媛為本文提供圖片)

 
書海漫遊

《影觀達茂》

簡介

  • 達茂旗,全稱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地處中國北疆,北與蒙古國接壤。「影觀達茂」系列叢書是一套以影像資料為主記錄達茂風土人情的書,共八冊。幾十位攝影家們歷經數載,從不同角度拍攝了達茂的人和生活。站在「攝影藝術」的角度,這些照片可能並無多少「藝術價值」,但它們回歸到了攝影離生活最近的那層意義,就是「拍照片」,不為宣傳誰的豐功偉績,也不為批判什麼,只是為留下生活而按動快門。翻讀這套叢書,讓我想起少年時,家鄉小鎮上有位「攝影師」,我們背後喊他「拍照的」,當面尊稱「照相師傅」,誰家有婚喪嫁娶、遠親來訪等「大事」,總會把他請來拍幾張照片,酬勞是一餐便飯或一包香煙,或只是一句「辛苦」。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 版 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