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退休前是伊利沙伯醫院腎科部門主管的周嘉歡醫生,多年來為「器官移植」奔走,為無數病人燃點生存希望
30多年前,香港醫療資源有限,只有55歲以下、家庭支柱才可以開藥水,回家自己洗腎。有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因未能符合資格,當時剛成為腎科醫生的周嘉歡,只能每星期要這個小病人回醫院,偷偷幫他洗腎。不同於可在家洗腎的病人,男孩每次洗腎都要重新插一根硬喉管到肚中,48小時洗完後再拔出來,很快地,他的肚上就「千瘡百孔」、疤痕遍布。最後肚皮根本插唔到喉,肚子又痛又脹以至最終在她面前死去。這件事,燃點起周嘉歡心中的一團火─為「器官移植」奔走,多年來,她又為無數病人燃點生存希望。\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退休前是伊利沙伯醫院腎科部門主管的周嘉歡醫生,每談及這個不幸的病人總有無盡唏噓。「半年多後,這個小男孩的肚皮開始『插唔到喉」,插進去也出不到水,我只能一遍一遍的拔出來,再重新插進去。他的肚子已經好痛、好脹,但他好忍得,一句都沒有怨過,只是安靜的哭。」直至有一日,任周嘉歡怎麼插都出不到水,她親眼見到小男孩的肚子愈來愈脹,愈脹就愈辛苦,最終就在她面前死去。周嘉歡淚盈於睫:「他死去那一天,我好難受,我覺得我做醫生為什麼做到這麼差,幫不到這麼後生,這麼乖的病人。」
首宗換腎 弟救親兄
隨着醫療科技進步,雖然現時所有病人都可以洗腎,但周嘉歡仍有感嘆,「洗腎雖可以救命,但都辛苦,特別在那個年代,女人洗腎就無法生育,離婚就不在話下」,她見過數名女病人因洗腎被男方家人唾棄而自殺。「如果能夠給她換一個腎,就解決所有問題。」
上世紀90年代,伊利沙伯醫院開始進行換腎手術。周嘉歡還清楚記得第一宗手術的情景。她說,那次是弟弟捐給哥哥的,手術完成,她去病房探望弟弟,弟弟第一句便關心哥哥手術後情況,她就回答,「你哥哥好好呀,一出咗來已經有尿啦,好讚啊」。弟弟即時拉着周嘉歡的手,哭成淚人。周嘉歡說,那一刻,她得到了做醫生「真的幫到人」的滿足感。此後也落力於協助病人移植器官。
籲登記捐贈 回饋社會
周嘉歡先後擔任腎科移植學會、器官移植學會主席。2007年時,身為器官移植學會主席,她首次帶了21名香港器官移植的病人,前往泰國參加移植運動會。「初初去泰國比賽,我們都沒有訓練,就覺得其他移植過的病人都可以做,我們也可以囉。」周嘉歡開心地說,沒想到那一屆拿了20個獎回來,差不多人人都有獎,大家玩得都很開心。
回來後,她和病人們一同成立了器官移植運動協會,此後他們不僅每屆世界移植運動會都不錯過,還在香港舉辦了移植運動會,讓更多人能夠加入,又培訓移植病人做義工,將他們的移植故事講述給更多人聽,呼籲更多人登記器官捐贈,用這樣的方式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