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公布,負責選出新一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二○一六年選舉委員會(簡稱選委會),界別分組的提名期由十一月八日開始,至十一月十四日結束。
根據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決定,香港特區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將繼續沿用上一任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即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委會選出行政長官當選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目前選委會共一千二百人,由四大界別組成,分別為工商、金融界三百人,專業界三百人,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三百人,立法會議員、區議會議員代表、鄉議局代表、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三百人。
特首選舉,當然是特區最大的政治大事,但特首選委會成員的選舉和產生,同樣也是一件不可低估的大事,與下一任特首的產生可以說有着舉足輕重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眼前選委會選舉這一仗,「戰況」之吃緊,絕不容低估,「多人爭一位」的競爭必然激烈。在個別組別業界,更會出現建制派和反對派兩大「陣營」對壘的較量,一些業界如社工、教育、醫療等,還會出現反對派「自己打自己」的爭位「內訌」。
當然,反對派要爭當選委,也是可以理解的,目的無非是要對下任特首人選作出一種取向和抉擇而已,即支持某一個候選人或反對某一個候選人。
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激烈的「選委之爭」之中,居然有個別業界中人,既組織力量出來爭逐,但又同時揚言,屆時只會「投白票」或不投票。
這就怪了,既要爭位、卻不投票,是什麼道理?有人說,這是因為要「爭取真普選」,普選當然要爭取,但這和下屆特首選舉「投白票」有什麼必然關係?「白票」就會帶來「真普選」嗎?真是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