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雍正怎的名聲差?/二月河

時間:2017-10-16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雍正肖像畫/資料圖片

  電視劇《雍正王朝》主題歌:「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寫的真的是很貼實的一句歌詞。清代十代君主,歷史評價褒貶向來少有差異,但於雍正而言,始終如一的就是兩個字:差勁。

  其實我們用腦子來分析他:一身貴為皇子飽讀詩書,老父臨終時他卻勾結了隆科多,把皇帝的遺詔改了,「傳位十四子」——只加了一橫,就成了「傳位於四子」篡位自立這一條確立了他的基本品質;組織血滴子暗殺兄弟和身邊大臣。諸多小說裏寫得生動,只消他在龍椅上翻一翻眼皮,眼前這位王爺或大臣就會無端被他的「粘竿處」和「血滴子」趁夜屠戮,不留痕跡。史上小說,言及八爺之死,說是八爺被黜,夜間在燈下讀書,突有一人持短刀着夜行衣在房間落下,八阿哥問:「是皇上派你來的麼?」這人行禮回答:「我奉聖上旨意,前來伺候八爺升天!」他就這樣死了;聽信佞言,誅滅曹頫、李旭等包衣奴才,跟了皇帝多久也照殺不誤。對皇朝怎樣忠誠難逃他的天網!大肆抄家,消滅政敵,凡是他看不順眼的人,立時便有牢獄之災,滅門之禍;大興文字獄,有人寫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被他拖到菜市斬首,有考官出題「維止」被人告發,乃是「雍正」去頭,亦即被捕殺;動用粘竿處衛士,在臣子中間廣設耳目,隨時誅殺有「造反」言論的臣民;大肆追查曾與他有過從不睦的大臣,動用「血滴子」夜間暗殺,用特製的網袋將人頭包裹,用特製的藥粉毀滅屍體、頭顱和證據。

  一個人被世人傳說成這樣,他還會有好名聲嗎?別說他是「封建皇帝」,就算是個平常人,誰願意和這種人打交道做朋友呢?

  我們現代人所聽、所見、所傳聞的大致就是如是說。有的來自《清人筆記》,性質猶如小字報,在知識分子中傳播。有的是言傳家教,父親傳給兒子,再傳給孫子。有的來自小說,說的更是玄乎,帶了藝術色彩,在民眾中廣為流傳,久為承續,反正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雍正不是個好鳥,是個反面教員!似乎成了定論,歷史就是這樣說的。

  難道二百餘年來就沒有個正派學術人士出來為雍正公道幾句?

  啊,不是這樣的,不是的。我在《雍正皇帝》裏寫到的雍正,被今人傳聞為「二月河為雍正平反」「說了公道話」……

  如此種種似乎是我真的為他作出了合情理的評價。事實真相不是如此。就《雍正皇帝》這本書,我明明白白的講,裏邊對雍正的說法全部都是學者們研究出來的結果,沒有一個字是二月河的發明創造。二月河只不過是把這些學者的分析、研究成果變成了文學、藝術和電視劇。這類文學形象思維,使雍正的研究從學術的殿堂中走進了百姓家中,「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成了民眾關注的正面形象而已。早在二月河沒有出生前,早已有知名學者作如是說了。

  一個歷史人物,而且是離我們今天不算太遠的歷史中,而且是一個當時社會的頭面人物需要我們今人這麼大的勁來認知他接受他嗎?雍正就是這樣的。粗看了去,他仍是一個暴君,一個可怕的獨裁者,一個人治天下而且治得有問題的「人治」統領者。

  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字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數千年間,一直是少數知識者的專有獨門的權利。

  雍正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納糧當差、攤丁入畝、耗羨歸公,一變歷朝徵收制度。人們在接受過程中有一個認識消化的過程,如官紳一體納稅,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官紳們被觸動有情緒有牢騷,老百姓根本無從體會。攤丁入畝參與百姓有實益,但這種利益經地主和官員們一加核算,變得微不足道,不值一哂。耗羨歸公還是歸私,更與百姓沒有直接掛鈎。改土歸流好在哪裏?民眾更是無從知曉。

  封建社會是有文網文字獄。這些有益於民生的制度,被溶進水裏,被整個社會無聲的消化掉。官紳們雖不敢在筆記日記中直指雍正之非。但他可以變換名目借刀殺人。用曲筆,用別的謠言來誣害雍正,曾靜、張熙一案中所指雍正「篡位、謀父、逼母、弒兄、屠弟、酗酒、好色、誅忠、任佞」種種罪行,雍正自己就看到了自己的「口碑」,自己就明了自己在民間「罪狀」,他都要氣瘋了氣死了。但抓不到人也抓不到事,所謂的曾靜張熙案件被他極度從輕發落就是這個原因。一個終生勞碌為清王朝嘔血奮爭的人,看到民間給自己的口味如是。他很快就病了,很快就死掉了。心理依據就是如此。他本就不是一個寬厚的人,心眼窄,本就是雍正本身自有,無從改正的毛病。我認為他到晚年發現他的寵臣、能吏在編造謊言假製祥瑞騙他。聽到民間私下對他不堪入目不能入耳的誣陷穢語,又處死了他僅有的三個兒子中的一個。他的心情絕非我們想像那樣輕鬆,那樣可以輕易承受的。

  而這些傳聞不曾經過加工和正確分析,又經歷了二百餘年,到了我們今天他就成了確有其事的「資料」與「證據」。我們的學者如不詳細分析,判斷他為壞人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日本學者楊啟樵說過一句話:「雍正的麻煩在於他在位的時間太短,如果再讓他活二十年,局面會大大改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