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正文

閻惠昌:回歸為中樂帶來新機遇

時間:2017-06-26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認為,回歸極大促進了本地中樂發展 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一九九七年六月,閻惠昌成為香港中樂團第四任藝術總監,當時正逢香港回歸在即,社會文化意識都在發生變化,港人較之前更加認同中國文化,這一切給樂團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香港回歸,令中國文化獲得人們更加多的重視,中樂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港人喜愛。」閻惠昌認為,香港回歸為中樂發展帶來新契機。

  香港中樂團成立於一九七七年,在歷任樂團藝術總監的努力下,中樂團不斷發展壯大。作為香港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香港中樂團被譽為「香港文化大使」,樂團執棒人閻惠昌見證了中樂團二十年發展,也經歷了香港特區成立的二十載歲月。

  二十年間,香港中樂團始終以「立足香港,面向世界;植根傳統,銳意創新」為信念,加強與內地交流,既堅持「傳承」,又提倡「革新」,開創現代中樂之路。回憶在香港的指揮經歷,最令他難忘的是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參加「象徵英國對香港管治結束的『日落儀式』」,因為能夠作為歷史見證者,把當日場景烙印在記憶深處。

九七回歸「群英譜新篇」

  「查爾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灣仔添馬艦乘船離開香港,宣告着一個時代的終結,香港迎來了她新的篇章,一個新的時代由此拉開序幕。」閻惠昌道。其後的一天,全城各地都在舉辦慶祝活動,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閻惠昌亦於當日出演九七回歸音樂節節目「群英譜新篇」,「選曲具中國文化、普天同慶、平和安詳三大元素,比如《普天樂》、《安晴》和《火樹銀花沐香城》。」說着說着,他更即場哼唱起其中精彩唱段,時光在此刻倒流。

  閻惠昌說:「回歸前,香港人欣賞中樂音樂會,是愛國情懷的抒發。回歸後,中樂在本地更加普及,越來越多市民樹立了對中樂的正確認識。」伴隨香港進入回歸新局面,樂團發展邁入「新紀元」。他又以香港中樂團二○一四年舉辦「山水畫境──富春山居圖隨想」音樂會為例道:「音樂會取材自元代黃公望山水名作《富春山居圖》,隨着港府近幾年加強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令市民因《富春山居圖》而對這場音樂會產生濃厚欣賞興趣。」

  港英政府時期,香港中樂團屬市政局,在繁複政府架構中,猶如籠中雀鳥。而二○○一年,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對香港中樂團實行「公司化」改革,目的是希望樂團在追求藝術理想方面有更大空間,在行政方面更加靈活,同時可吸納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和支持。其中最為得益的即是樂團離港外出巡演情況。「回歸前,港英政府管轄下市政局面對外遊巡演,既無經費預算,亦不鼓勵,使能夠成功爭取出外登台的機會非常有限,在香港回歸前的二十年間,樂團外遊巡演只有十四次。」閻惠昌表示:「香港中樂團在實行『公司化』後,樂團可支配經費增多,巡演安排也趨向靈活性,僅在今年六月的一個月間,樂團就先後在天津、北京、瀋陽、上海、武漢和成都巡迴演出。」

  閻惠昌續稱:「事實上,樂團『公司化』之後,香港特區政府亦沒有停止資助香港中樂團,且不限制樂團創作,亦不干涉樂團運作,只派監察人員參與理事會會議,考察樂團是否將這批資助用得其所。且不以市場盈利論英雄,因為樂團並非娛樂團體。」

中樂成中國文化「語言」

  樂團所到之處,都以高水平演出,引起轟動,逐步在內地建立起品牌形象。亦因為與內地交流機會的增多,更直接影響內地民族樂團的發展,其中,二○○四年,由香港中樂團樂器研究及發展部改良的樂器、研製環保胡琴最受內地音樂界關注,並獲文化部頒發「第四屆文化部創新獎」。閻惠昌介紹:「中國傳統革胡由蟒蛇皮製成,十分不環保。二○○四年起,香港中樂團開始研製既不必殺生、又可循環再用的環保革胡材料—以環保的PET聚酯纖維薄膜人造皮替代蟒蛇皮。我們並不僅是為了環保而改良樂器,更是因為環保琴使用的新材料物理性能好過蟒皮,琴音也不會因惡劣天氣而發生改變,音色更為穩定。」這一發明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經過多名行內專家的關注和肯定:「內地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陸續訂購我們研製的環保胡琴。」

  二○○二年,香港中樂團應邀到德國、奧地利訪問,先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德國德根道夫市政會堂和慕尼黑市政府赫爾庫勒斯大廳演出了三場音樂會,台下外國觀眾凝神專注,很是投入。慣了欣賞西方交響樂的外國觀眾,能夠認可和接受香港中樂團的表演,絕非易事。在中樂團巡演世界各地的過程中,閻惠昌發現,外國觀眾對中樂的重視和推崇,都是因為中樂團立足香港,背靠祖國,加之今日的中國繁榮富強,在國際上地位舉足輕重,令國外頻頻掀起「中國熱」。故他希望未來可以更加頻繁地進行內地和海外的巡演,配合國家發展,讓中樂成為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主流語言」之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