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大團隊參與全球最大型的「縮時成像培養箱」國際研究。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輔助生育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合作領導全球最大型的「縮時成像培養箱」國際研究,比較此技術與傳統方法在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篩選上的臨床成效。結果發現,縮時成像培養箱不僅能實現胚胎無縫監控,其成效亦與傳統方法相若。研究人員認為,此發現能為日後體外受精服務的資源分配提供參考。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上發表。
服務費用相對較昂貴
香港每六對夫婦,就有一對出現不育的情況。體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輔助生育方法。夫婦的精子與卵子會先在實驗室中結合培養成胚胎,到了第五天成功培養出優質的胚胎後,便將胚胎移植到母體。
傳統的胚胎培養方法需要胚胎學家每天觀察胚胎一次,但在觀察過程中移動培養箱可能會「干擾」胚胎生長。「縮時成像培養箱」配備內置攝影機,讓胚胎學家可以重複觀察胚胎生長情況而不導致干擾,實現無縫監控。然而,儘管縮時成像培養箱已普遍應用於體外受精實驗室逾十年,其臨床效用仍存在爭議;又因為設備成本高昂,運用此技術的服務費用相對較昂貴。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胚胎學專家陳耀樑教授與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的輔助生育醫學專家Priya Bhide醫生領導此項三臂、雙盲、隨機對照研究,為1500名於香港及英國七個輔助生育中心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進行分析,當中三分一為香港參加者。
該研究的參加者分三組接受不同的胚胎培養方式,包括縮時成像培養箱、不受干擾的標準靜態評估,以及結合光學顯微鏡和標準培養箱的常規培養法。結果顯示,三組胚胎培養方式的胚胎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並無顯著差異。
先進技術臨床成效不一定更好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潘昭頤教授表示:「我們支持實證醫學,鼓勵進行隨機對照研究以反駁未經證實的臨床假設。我們亦致力為患者提供精準的治療選擇和最高水平的護理。雖然對於體外受精,專家們普遍認為胚胎在培養過程中不受干擾可得出較好的臨床結果,但此項研究證明『先進技術會帶來更好的臨床成效』的概念不一定成立,往往需要透過實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