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娛樂大亨」邵逸夫
邵逸夫,著名電影及電視製作人、娛樂大亨、慈善家,原名邵仁楞,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人稱「六叔」。1957年移居香港後,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拍攝過逾千部邵氏華語電影,還是無綫電視的創辦人之一。作為影、視兩大王國的創辦人,邵逸夫不以金錢、名利為人生的最大目標。自60年代起他熱心捐助香港社會慈善事業,是香港紅十字會的會長,歷年累計捐款超過100億港元,把畢生累積的財富,反饋給社會公益事業。
支持內地教育醫療發展
改革開放後,邵逸夫致力支持內地教育與醫療事業等發展。邵逸夫曾說,他生於清朝末年,彼時中國積弱積貧,政府腐敗無能,百姓多為文盲,故總被世界列強欺負。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只有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內地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
據不完全統計,邵逸夫基金共捐贈47.5億港元予內地發展教育,捐建內地大、中、小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師範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各類項目總數超過6013個,包括圖書館、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等。除了捐助內地的醫療和教育外,邵逸夫曾於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此外,邵逸夫對救急救難亦不遺餘力,例如2005年長江流域遭受水災,邵逸夫一次性捐助災區建起了118所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1億港元;2013年雅安地震,他捐款8000萬人民幣。
邵逸夫積極參與香港回歸事務,先後出任港事顧問及特區籌委會成員,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表揚他在演藝和教育事業的成就。中國科學院曾於1990年將一顆1964年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因「六叔」的慈善成就,向他授予「中華慈善獎終身榮譽獎」。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他逝世後,曾經有網民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近3萬座的數量,遍布內地31個省區市,微博上還發起名為「隨手拍校內逸夫樓」活動,受益於邵氏教育捐贈的內地學生,紛紛張貼自己學校的「逸夫樓」照片,為「六叔」送行,足見他在內地學莘莘學子中的地位。\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