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李曉剛坦培拉展:走自己的路 ──講述坦培拉與中國油畫的故事

時間:2024-05-29 04:02:56來源:大公报

  上圖:李曉剛作品《潮》。下圖:李曉剛作品《午後》。

  對於坦培拉的認識,來源於我跟隨李曉剛學習的過程。我親眼目睹與我一起畫畫的同學,很多是畢業於各美術院校油畫專業的學生和老師,他們為何在成為了藝術家之後,又重新來到了李曉剛的課堂上?\李春陽

  《走自己的路:李曉剛坦培拉展》是李曉剛在中國的第一個坦培拉展覽。策展《走自己的路:李曉剛坦培拉展》,是我對油畫學科的學習與思考、提問與回答。這個展覽是李曉剛離開中國30多年以後,獻給油畫同行與故土的一份作業,這份虔敬與熱誠的情誼,在時下眾多的展覽中顯得格外的特別,坦培拉在中國的故事,我想也存在一個李曉剛的故事──我們都很尊敬的前輩鍾涵,經常談及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主導的中國油畫體系分為學蘇、學歐兩大分支,各有其淵源,作為學歐的一脈,鍾先生曾有過本體論的定義與推重。我們晚輩後學,大抵沿着學院派的脈絡,往前推進自我的藝術追求。

  展出多為近年新作

  李曉剛上世紀80年代從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畢業,後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他從中國油畫專業的傳承中,走出了一條屬於他自己的個人道路,這條道路寂寞而艱辛:他赴日本20多年,從濕壁畫入手,全面探尋和研究了歐洲坦培拉繪畫技藝的根源。從日本出發,足跡遍布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美國等,寒來暑往,歲月更迭,藝術上的朝聖、取經,終於落實為個人的藝術成長與成熟,成為了坦培拉技法集大成的中國油畫家。他嫺熟運用濕壁畫、酪素坦培拉、雞蛋坦培拉、尼德蘭技法、威尼斯厚塗法等等,將鮮活的當代人物,置身於時間浸潤的斑駁陸離的色彩肌理之內,參以東方物哀的美學情致,形成了某種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神聖而神秘的意味。畫面所呈現的敏銳度和敏感性很強,使我們得以了解以歐洲古典坦培拉技法對東方人物形象塑造,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走自己的路──這是一條原始油畫技法地道熟練的運用之路,隨着李曉剛新作增多,隨着他在中國較為全面的坦培拉技法教學成果的積累,這條道路已經越來越顯示了他與當代中國油畫家的路徑有所不同。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為李曉剛近年新作,以酪素坦培拉為主,複雜的中性色調,剝蝕的時光之感,與近乎神性的氣質相統一。寫實性的繪畫,如何相容藝術家在表現與抽象上的追求,是藝術上的難題,許多畫家或許偏重其一,李曉剛畫作的寫實能力、材料的特殊性和風格的抽象構成,三者渾然一體。

  青年坦培拉畫家崛起

  坦培拉在中國的發展,李曉剛是先行者之一。前輩潘世勳,還有朝戈、曹吉崗、張元、劉孔喜等等,以及一批青年坦培拉畫家正在崛起。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首先不是藝術概念的灌輸也不是藝術理論,而是訓練和技法本身。文藝復興的理論家大都會畫畫,他們沒有將技法與理論分開過,這一點與時下的理論家不同。我相信李曉剛的藝術與教學,會漸漸在中國繪畫界而不僅是油畫界發揮作用,他對媒介的深入系統研究,正在影響許多人的油畫創作、綜合材料繪畫創作,也包括中國畫的創作。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黃裕生認為,「坦培拉成就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的許多大畫家,也成就了一些現當代的大畫家。李曉剛從歐洲濕壁畫入手研究坦培拉技法30多年,它或許到了在中國成就一些大畫家的一個節點」。羅馬美術學院副院長保羅勞迪薩說,「這個展覽,讓我在東方的中國看見了文藝復興的精神」。

  靳尚誼先生觀看了展覽以後也給予了肯定與鼓勵,他對我說:「你做理論也好、做策展也好,你畫畫也好,你研究什麼、追求什麼要弄清楚!追求是好壞,要把品質追求到最高。畫畫的人、搞藝術的人應該知道一點:所有藝術只有第一沒第二,我說的是事實」。

  人類的藝術,因為創新而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我們向傳統學習什麼,學習其創新。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有羽翼的藝術家,渴望在高遠的空間施展自我的本領!

  (編者註:本文作者係「走自己的路:李曉剛坦培拉展」策展人;文中小題為編者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